|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政经新闻 > 正文

分析称保增长明年仍将列经济工作任务之首

2010-12-10 09:42:08 刘欢 王建华 倪元锦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孙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北京的经济分析人士表示,明年的中国经济工作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置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回升向好势头巩固、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海内外的一些舆论猜测“保增长”的位次明年很可能后移。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综合考虑,明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还是‘保增长’。”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又起新的波澜,欧美发达经济体复苏依然乏力,均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的证明。中国官方研究机构的研判结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有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前半期。

中国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明年首要“保增长”并不意味不调整经济结构、不管理好通胀预期,中国明年将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们认为,中央已经定调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财政支出将与今年相当,但政府投资将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认为,2008年出台的不少刺激政策即将在年底前到期,进行接续或调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他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侧重“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及教育医疗民生领域”,在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


今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可以预料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由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将从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的模式转变。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将是中国明年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之一。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最终消费带动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升到45.4%。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明年中国将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微博)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并创25个月新高。多数分析人士预料,今年11月份CPI将继续上扬,而明年上半年CPI很可能达到4%以上。

由于明年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很可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面临的外部流动性过剩局面依然存在,热钱流入、输入性通胀等风险很可能继续积聚。中国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通胀,经济大起大落将不可避免,同时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2011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有所下降,但通货膨胀压力继续上升,资产泡沫危机也并未消除。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在各方面作出量化控制。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微调。本月3日中国决定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由目前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张晓晶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中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此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明年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不成问题,只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就有把握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