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风投 > 正文

福建中小企业为何难获PE青睐?

2011-07-25 11:48:11  来源:海峡财经导报  责任编辑:王辉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公司引进PE(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我公司是做化工产品的,一年可以盈利1200万元,PE会看好我们吗?”
  ……
  7月15日,在福州举行的“PE推进海西发展研讨会”上,民营企业对引进PE充满期待。不少企业把引入PE视作当下解决其资金困境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去年福建省吸引PE投资7笔,总金额约2.8亿美元,仅为北京的十分之一左右。

  融资突围新路径

  当下,信贷闸门日渐收紧,让融资渠道不畅的中小企业日子更加艰难。加之,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一直以来支持企业的本地中小银行放贷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银行不仅贷审严格、放贷周期长、需要提供抵押品,而且经营性抵押贷款利率普遍上浮了50%以上。
  “银行贷款难,民间融资成本又实在太高。”福州长乐福安针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善进说。据了解,福建有的中介民间融资月利率达5%甚至更高,为银行贷款利率的7倍多。
  面对这样的困境,此前不被中小企业关注的私募股权融资等方式,成为不少企业的新选择。据介绍,私募股权投资,即PE,他们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并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有股份获利。
  此前不久,南平市一家农业企业与省外一家PE公司牵手。两千多万元的股权融资,让这家企业在当前融资难的环境下从容了许多。福州成就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份也幸运地获得了一笔3千万元的私募股权投资。“比起生产类企业而言,我们服务型企业缺乏抵押物,向银行贷款更难,但是我们的成长性具有后发优势,引入PE是一条新的融资途径。”该公司总经理李锦表示。
  据了解,PE基金不仅能为企业资金“补血”,投资后,还极力推动被投资企业上市发行,企业上市后,又为地区经济带来资金、人才、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其直接的影响是增加税收及提高就业。

  “PE买的是企业的未来”

  “近年来私募基金活跃,频频入闽物色有上市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福建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又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这为私募基金进入提供了条件。”北京天景投资有限公司福建公司的负责人罗绍清表示,“福建的中小企业要善于应用私募基金来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当前,福建正在掀起海西建设的新一轮热潮,引进私募投资,既带来了投资机会,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众所周知,福建民间资本雄厚,尤其是福州、泉州等地,大量的民间资本在寻找出路。令福建本土中小企业感到沮丧的是,在去年,优势资本等外地的私募基金都来福建募集过资金,他们拿着福建的民资投往外地。
  上海芮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顾问孙惠新表示,私募基金最看好的是拟上市公司,私募基金投资拟上市公司,市盈率为6-8倍,而企业若在A股成功上市,其市盈率可以达到30-50倍,丰厚的收益让众多私募基金垂青拟上市公司。“PE最关心企业的成长性,我们买的是企业的未来。”孙惠新说。
  记者从福建省发改委获悉,今年,福建确定的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为325家。福建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多数福建的中小民营企业成长性还不够高,产业聚集效应不够强,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最为人所诟病的是,不少拟上市的企业还有着浓厚的家族式经营背景。PE作为快速投资,往往2-3年就要回收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具备高成长性。
  “资金是跟着利润走的,哪里有利润丰厚的项目,我们就把资金投到哪里。但是作为一名福建人,我会优先投资家乡的企业。但是,如果我在家乡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那么我只能选择外地的企业。”上海芮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承恩表示。
  在“PE推进海西发展研讨会”上,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福建政府部门出台引导PE发挥作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PE引福建中小企业对接。记者了解到,为了充分发挥PE的作用,国内一些省市已推出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如上海浦东新区,给予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企业享受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政策,并为股权投资企业提供产业政策扶持,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金融产业链。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表示,福建的金融业和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创新较慢,而金融创新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才,需要相应的政策鼓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