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热门专题 > 聚焦20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正文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位置

2012-01-09 17:08:0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昱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这一要求无论是对进一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问题,还是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也同样会为发展增添动力。“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本。2011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的逐步解决,民生得到明显改善。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继续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

要看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少。经济形势越复杂,保障和改善民生越重要。随着市场需求增速减缓,企业订单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对就业的需求会减少,职工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这一特殊形势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高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扩大覆盖范围。

另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才有可能使消费不断增长,扩大内需才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掘扩大消费的广阔空间。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经济任务,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意义非同寻常。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明年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从就业方面讲,尤其要注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使其更好地吸纳大多数的劳动力。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看,要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强调落实好救助机制。


住房问题是各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今年保障性住房开工1000万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此为起点,明年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分配、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房地产调控也进入了关键时期,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改善民生工作,都是群众广泛关心的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稳定物价,防止反弹,这事关经济大局,更关系群众生活。今年11月份CPI同比涨幅为4.2%,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比年中峰值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说明价格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物价仍居高位。加上国内劳动力、资源等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因素以及欧美国家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不确定性,未来价格走势不容乐观。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稳定物价的基础是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尤其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农民工群体备受关注。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左右的非城镇户籍人口,尤其是有大量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这些人口都需要基本生存保障,但其流动性状态使其保障水平较低而且不稳定。这就必然提高这些人口在城镇的生存成本,抑制了其向城镇的流动和转移。明年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要办实办好,首要一条是资金要有保障。财政要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货币政策也要予以积极配合。各级政府要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极其重要的意义,舍得在这方面花大钱。其次是民生工程要讲质量、求实效,坚决防止粗制滥造,坚决防止走过场。

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就一定能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为人民群众带来新的更多福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