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互联网金融 > 正文
第三方支付的十字路口:违规案件爆炸增长
money.fjsen.com 2014-11-13 08:53:11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我来说两句

监管细则呼之欲出

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就目前"721"的分配模式而言,收单业务本身已无利可图,这是导致其恶性竞争的原因之一。

"事后惩罚,类似于猫捉老鼠。"该人士提到,美国有关支付的立法有20多部,而中国大陆连条例都没有出台。立法缺失、惩罚措施仅停留在"暂停业务"层面,使得违规的成本极低。

同时,在操作层面,复杂的费率标准制造了套利空间。目前的价格体系是按照商户行业分类,在立法没有跟上的情况下,竞争主体一多,自然就产生套利行为。

央行2010年曾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设定统一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准入规则,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任何非金融机构都可依法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合法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支付业务。

但准入门槛并不等同于监管标准。虽然近两年有关支付行业的某些具体业务监管细则陆续推出,但有关整个行业的监管标准,即监管的顶层框架设计始终未出台。

有消息说,目前央行支付司正在协调各省人行,成立第三方支付机构管理办公室,并就发卡标准、账户管理标准、线上和线下的交易规则、成立卡组织的申请规则等形成方案。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和中国社科院的两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央行确在制定第三方支付的顶层监管框架,将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形成统一的业务标准和监管规则。

"很快会有结果。"一位参与方案讨论的知情人士提到,但仍有一些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前述4家被处罚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未来整改后能否可以再获准进入新省市发展业务,"目前还有一个博弈的过程,尚未达成共识"。

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提及: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思路一直相对宽松,但随着支付市场格局进一步多元化,以及"线上"、"线下"支付规则亟需协调融合的前提下,预计对于支付机构的监管态度将会变为"有松有紧",防范风险将会提升为更重要的政策目标。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林萍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