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漂亮50”趋热,ST个股遇冷;“现金奶牛”受宠,超高送转遭弃。上半年的A股市场呈现结构分化,此消彼长的背后,A股赚钱逻辑悄然生变,你的投资还好吗? A股赚钱逻辑生变 有20多年炒股经历的上海股民郑莘发现,多年来屡试不爽的投资窍门今年“不灵光”了,于是,他抛掉手中的ST股和小盘股,买入几只低估值、高分红的上证50成分股。 和郑莘一样,很多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作出调仓动作,以适应股市风向变化。 上半年,沪深股指分别实现2.86%和3.46%的正收益,中小板指数涨幅超过7%。同期,被市场称为“漂亮50”的上证50指数累计上涨11.5%,估值偏高的创业板指数录得逾7%的累计跌幅。蓝筹股阵营走强的同时,沪深两市近七成个股收跌,近400只个股跌幅超过30%。 事实上,除了“漂亮50”与“要命3000”的分化,A股市场还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曾经受到市场宠爱的ST个股、次新股和高送转股,在最近的几个月中集体“遇冷”。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股价跌幅最大的10只个股中,ST股有7只;78只ST个股中65只收跌,42只跌幅超过三成;高送转指数和深次新股指数分别重挫12%和28.6%。 此消彼长的背后,A股的赚钱逻辑悄然生变。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认为,“白马股”股价不断创出新高,绩差股及高估值股票股价出现下跌,表明上半年市场的选股思路是“业绩为王”。 北京品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仇彦英则表示,大量资金买入蓝筹股的同时,以往受到热捧的ST股遭到弃购。“这一现象显示部分投资者特别是散户开始逐步摒弃‘炒概念、赚快钱’的传统思路。”仇彦英说。 A股赚钱逻辑的改变,缘于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从供求关系角度观察,IPO常态化下新股供应增加、重大资产重组监管趋严,令“壳资源”等题材股的稀缺价值遭到稀释,市场炒作热情随之降温。 从监管角度观察,在公开发声直斥超高送转的同时,证监会强化了对重要股东减持,特别是高送转“搭配”减持行为的规范。这不仅提升了投资者长期持股意愿,也引导市场关注点转向长期稳定分红的“现金奶牛”。 此外,6月下旬四度“闯关”的A股最终被MSCI纳入全球指数。“缩小版”方案定位于沪/深股通标的,促使A股投资者将目光更多聚焦于蓝筹股。 “蓝筹溢价”引领价值投资 “剔除A股流通股本占比较小导致的盈亏失真因素,众多投资者特别是‘小散’固守原有投资习惯、未能踏准市场风格切换步伐。”仇彦英认为,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文化仍需进一步培育。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7月以来市场对大盘蓝筹股热情不减,7月11日上证50指数创下一年半新高。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下半年市场热点可能不再执着于“漂亮50”,而是开始向二线蓝筹股以及部分拥有业绩支撑的成长股扩散,各细分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将会受到资金更多关注。 “未来,可持续成长的优质公司将获得市场给予的高估值。”观合(浙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忠波说,在资本市场国际化与股票发行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蓝筹溢价”不仅会推动A股估值体系逐步向成熟市场靠拢,也将引领A股赚钱逻辑真正完成从“投机”向“投资”的转变。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