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之名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如火如荼的共享经济引人注目。一边是共享经济引发各路资本竞相追逐,不断有追赶“风口”的企业纷纷加入,另一边则因部分企业退市和相伴生的社会管理问题引发争议。 7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意味着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发展从此有了规范和准绳。 “风口”上的共享经济将如何深度影响中国社会?共享经济究竟能够走多远?共享经济应如何与社会管理互动?时至年中,记者深入多地调研,探寻行业规律和未来走向。 共享生活:让日子换个过法 这是一个在中国许多地方成为现实的“共享24小时”—— 早上,用手机在“滴滴”叫了一辆拼车,来到共享办公空间(Wework)里的公司上班;中午,吃着美团外卖送来的午餐,顺便在闲鱼网上卖掉了闲置的物品;下午,在众包平台上为公司寻找新订单;晚上,换上“衣23”上租来的礼服去邻市吃饭。来不及回来,就住在爱彼迎(Airbnb)上预订的当地民宿里,睡前还能在“知乎”和“喜马拉雅”上付费听一场讲座、换一点知识…… 从共享单车、汽车,到共享充电宝、雨伞、篮球、洗衣机,从分享住宿到办公空间,到分享知识、技能、劳务……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分享经济”,正在中国土壤上迅速生长,并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变。 市场交易额约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参与活动人数超过6亿人次,提供服务者约6000万人——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2016年全年数据,勾勒出中国共享经济的三个关键词:市场规模万亿级、融资千亿级、参与人数亿级。 出行和住宿领域,无疑是“风口”上的领航者。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说,共享经济往往瞄准痛点,解决短板问题。中国拥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超过7亿多网民,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加上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吸引各路资金投入,比较容易形成经济爆发力。 共享信任:让治理换个思路 小猪短租CEO陈驰至今仍记得,2012年创业的第一单是出租同事的一个沙发。 “分享住宿空间起步之初最大的挑战是,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陈驰说。 陈驰说,5年来的探索,正逐步消解因信息不足对陌生人抱有的戒备。目前,平台已覆盖国内25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8万套房源、500万活跃用户。 有创新,就会冲破原有的秩序,就会触动他方的利益,就会有挑战。以共享单车为例,伴随行业发展出现的安全、环境、押金、乱停乱放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上海的共享单车企业就有11家,单车总投放量超过100万辆,远超原本估算的50万辆饱和量。在杭州,城管部门搬离保管的无序投放停放共享单车累计已达2.3万辆,16个暂扣点已“车满为患”,支付行政成本达22万元。 诸大建说,目前,东部沿海大部分城市已经投放饱和,越来越多的破损单车,将成为未来市场的大问题。 《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要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探索建立政府、平台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分享经济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7月5日,上海出台全国首个分享自行车团体标准;7月10日,杭州市城管委就无序投放、违规停放等问题约谈9家共享单车企业……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反映出中国社会治理改革正在破障前行。 共享未来: 在下一个“风口”起飞 继摩拜上月完成6亿美元融资,7月初,ofo也宣布完成7亿美元融资。资本盛宴下,一边是各路“淘金者”争相挤入市场,一边不乏“悟空”“3Vbike”等企业因亏损退市。 根据腾讯研究院《2016~2017分享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目前出行行业有15家企业关闭,主要为网约车、拼车企业;私厨平台因食品安全等问题,关闭的企业数量占比也较大;截至2017年3月底,累计停业及问题P2P网贷平台数量为3607家,占比高达61.3%。 经历了初期“跑马圈地”后,“共享经济”是“风口”已过还是风头正劲?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专家、学者高度认同:共享经济毫无疑问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会占到GDP的10%;2025年预计达到20%。 “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共享的空间。”展望下一个“风口”,教育、医疗、知识、物流、技能等众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共享空间。 专家表示,实现真正完全的共享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的完善。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层面,还有大量社会资源有待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