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福建财经新闻 > 正文

有中介等仍在做首付贷的“马甲”

2017-11-30 11:28:00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帮客户签假合同骗贷

  

  新华社发住建部等三部门日前在武汉召开的部分省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记者近日在北京、安徽、江苏等地调查发现,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中介机构等,在明知申请人贷款用于购房的情况下,依然发放贷款,有的甚至主动诱导客户通过造假躲避监管。

  一些中介机构称可帮办首付贷

  早在2016年11月,住建部就要求各地一律严禁中介机构开展首付贷性质的业务,取得相关金融资质的房地产中介机构,不得违规开展业务,多地相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检查。尽管如此,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变相首付贷并未销声匿迹。

  记者在南京走访多家中介机构发现,部分机构仍承诺可提供首付资金融资服务。南京市江宁区一个链家门店的负责人表示,如果买房资金周转不过来,可根据客户信用情况提供部分贷款用于首付,总之“不会让客户买不成房”。当记者问及最高可提供多少融资额度时,该门店负责人表示,可以提供房屋总价的五成,利率与银行的利率差不太多。

  北京一家担保公司的经理告诉记者,该公司和北京10多家银行有合作,会根据客户资产情况匹配合适的银行,贷款后无需提供消费证明,贷款者可自由处置。消费者只需提供信用证明或固定资产证明,担保公司为其从银行办理消费贷,以信用贷为例,最高可做200万元的贷款额度。

  签订假合同贷款资金可自由使用

  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的首付贷,究竟如何“变身”进入楼市?南京市一家互联网小贷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部分小贷公司资金有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渠道。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资金供应者,成为变相首付贷的推手。

  “房屋抵押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买房缺钱的,一类是做生意需要周转资金的。”在合肥万科金域国际大厦五楼,平安普惠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合肥梅山路分公司的一名客户经理说,该公司是一家贷款服务机构,提供有抵押贷款和无抵押信用消费贷款。

  该客户经理表示,按照记者提供的个人信息,房屋抵押贷款额度100万元以上,信用贷款额度20万元,分三年还清,年化利率9.6%。无论是哪一种,记者都可以拿来作为买房的首付。如果有需要,他还可以帮客户做个假合同,证明贷款是做生意用的。

  他同时提醒,政府正严控信贷资金流入楼市,在签贷款合同前,如果有客服审查人员问及贷款资金做什么用途,千万不能说是买房。“拿到资金后,就没人会管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多部门联合调控重在查处落实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以普惠金融的名义发放实际用途为购房的贷款,影响资金管控,干扰现行房地产调控。

  近期,住建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规范购房融资新规,再次强调严禁违规提供首付贷等购房融资。同时提出,加强部门间协作和信息互通,加大对违规提供购房融资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监督管理。

  新规要求,各地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违规提供购房融资的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同时,要将违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对违规的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要列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重点对象;将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违规提供融资行为依法录入征信系统。

  “严禁违规提供‘首付贷’等购房融资,将一系列金融创新的领域都涵盖在调控范围之内,这在房地产调控历史上尚属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说,新规不仅严禁首付贷等违规购房融资行为,还明确禁止了“过桥贷”“尾款贷”“赎楼贷”等场外配资金融产品进入楼市,这是精准打击。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强说,经纪人员、开发商促成住房交易后有业绩、有收入、有现金流,违规提供贷款的机构通过高利率来获得收益。新规出台后,需要通过严格查处落实政策,让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发商、中介机构不敢为、不愿为。

  一些地方正在创新机制严查消费贷流入楼市。据安徽省银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近日运用EAST系统,筛选银行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等金额在20万元以上的账户,拟在分类筛选的基础上,组织排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银行信贷操作流程、管理制度和监管政策。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