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 正文

招行丁安华:财政政策应承担更多短期需求管理职能

2018-09-29 09:48:5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余华锦  

精准施策同时强调可持续性

中国证券报:对于目前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货币政策可否发挥更大作用?

丁安华: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政策面临着较大的约束。一方面,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空间有限。今年以来,美国经济表现亮眼,美联储加息、缩表持续推进,年内大概率再加息两次。当前中美利差已缩窄到70bp左右,较“舒适区间”明显收窄,短端利率甚至一度出现市场利率低于政策利率的“倒挂”,这意味着在汇率和跨境资本流动约束下,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空间将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降反升,“宽货币”尚未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充分融资支持。今年前8个月央行通过定向降准、MLF、PSL等操作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约3.6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1.3万亿元。7月以来,货币市场的资金利率极度宽裕,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一度跌破央行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同业存单利率创历史新低。但货币市场的宽松并未有效传导至信用市场,信用风险上升使得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沉,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6月以来,决策层多次重点研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强调要通过货币、财政、监管综合施策,改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未来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望边际改善,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注入活力。

中国证券报:在货币政策空间和效果受限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如何才能更加积极?

丁安华: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所言,货币政策并非万灵药,并不能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目前财政政策需要更多地承担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短期需求管理职能。

随着决策层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各地补短板发力基建投资,四季度基建投资有望触底反弹,助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此前“金融去杠杆”下融资渠道收紧、PPP项目库清理等因素,是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8月有关部门发文督促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后,地方专项债发行已开始放量:8月发行量高达4448亿元,9月发行量(截至9月23日)更是高达6728亿元。这将有效地纾解基建投资所面临的资金约束,推动基建投资回暖,部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

除去在支出端加快节奏,财政政策在收入端也在推动减税降费,如能落到实处,将激发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活力。不过,在财政赤字约束、地方政府债务高企等因素的制约下,减税降费知易行难。不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减税降费都需要平衡好“稳增长”目标和各种显示约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精准施策”保证逆周期调节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政策可持续性。

不遗余力培育经济新动能

中国证券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壮大国内经济发展新动能?

丁安华:尽管我国经济转型面临不小的困难,但仍然应当不遗余力地培育经济新动能。首先,我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驱动力发生较大变化,2017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58.8%,而投资的拉动仅为32.1%。未来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新科技等中长期因素作用下,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宏观政策的导向应当顺应经济形势有所调整,逐步告别过去以政府主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旧模式,着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其次,随着外贸不确定因素增加,公众对于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上位置的认识愈发清晰。经过多年的积淀,尽管“中国制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替代,但我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医药工业等领域的技术上,还与美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