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丨268名金融助理的驱动力!揭秘这家农商行的“党建+金融助理”创新服务模式

2019-07-22 17:11: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余华锦  

编者按

5月的鹭岛厦门,一座独具魅力的“海上花园”。

厦门岛西海域东侧,厦门农商银行总部所在的港务大楼与海湾美景交相辉映。90年前,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孕育出的“红色农信”火种,正在这里汇聚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农商力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9年4月15日,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印发文件,在全省农信系统总结推广“党建+金融助理”模式,实施“万名金融助理驻万村”工程。

针对这一工作,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明确提出“三得、四要、五更”的具体要求:“三得”,即客户经理要“进得了门、聊得上话、送得出服务”;“四要”,即金融助理驻村、驻社区“要沉下心、要摆正位、要尽职守、要口碑好”;“五更”,即打造“更亲、更近、更实、更快、更优”的服务品牌形象,助力建设升级版福建农信。

作为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之一,厦门农商银行持续深入开展的“党建+金融助理”工作,根基深厚,卓有成效,尤为引人瞩目。

近日,《中华合作时报》记者走进厦门,在采访中了解到,厦门农商银行以党建为“火车头”,持续增强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在“党建+”指引下,大力推进“党建+金融助理”服务模式,有效探索了基层党建与金融服务的结合点,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的“神经末梢”,使金融的“一池活水”更加顺畅地流向农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农商力量”。

“党建做实做强就是生产力、竞争力。我行坚持依托党建做加法,加出无限新动能。”厦门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健告诉《中华合作时报》记者,该行党委不断丰富“党建引领发展”的内涵,创新“党建+”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金融助理”服务模式,就是其中的一项积极实践。

秉承“红色农信”基因,厦门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互动协作。早在2008年,该行党委就开始选派优秀的支行行长和经验丰富的员工赴全市各区、各街道、村、社区、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等担任“金融助理”,并于2013年正式形成了厦门农商银行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双百工程”,即“百名基层挂职干部”和“百名金融顾问”。

如今,依托“党建+”模式,厦门农商银行的268位“金融助理”已成为该行与市民、农民间的桥梁和纽带…… 

 图为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代表。

一名“有责任”的年轻人:

把金融服务送到千米“高山村”

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中。山间云雾缭绕,茶山竹海、月牙梯田,延绵不绝。

在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海拔近千米的莲花山上,坐落着两个“高山村”——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在曾经的岁月里,因山路崎岖,两座村庄长期无法跟上全市发展的脚步。

由于海拔高、路途远等自然条件限制,曾几何时,军营村没有任何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居住在村里的1000余名村民想要存取款,必须走20多公里的盘山路到镇上,来回往往需要花上2个多小时。

山高路远,服务不远。

2008年起,厦门农商银行派出多名金融骨干赴同安区莲花镇挂职,利用自身的经济知识,为挂职地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村民生产经营提供金融支持。随后,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获同安区委组织部发文认可,并在区内推广。

2013年,厦门农商银行在厦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在同安挂职金融助理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双百工程”,即“百名金融顾问”和“百名基层挂职干部”,进一步扩大并深化了对山乡群众的金融服务。

2014年,厦门农商银行在军营村设立了厦门海拔最高的“普惠金融便民点”,让高山上的村民也享受到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时间来到2018年2月,厦门农商银行客户经理林旭来走进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当起了“金融助理”,每周定期上山,将金融服务送到了家家户户。

“我们这儿以前是很苦的,但就像总书记说的那样,缺什么都不能缺精神,厦门农商银行给我们的帮助,就像给整个村子打了一针‘强心剂’!”说起厦门农商银行,有着55年党龄的军营村老支书高求来赞不绝口。

“小林非常有责任心,山上老人多,大家有什么需求,他总是马上就办!”老支书这样评价林旭来。

回忆起刚到军营村时,在贫困户家中看到的一幕,林旭来至今记忆犹新。

“屋里漏雨,墙壁上的泥土都脱落了,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林旭来对记者说,“当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发挥我们厦门农商银行的优势,为村里做些事情。”

到了山上,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借用村民的摩托车,他以最短的时间,走遍了“高山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曲折的盘山路哪里有急转弯,他都熟记于心。

家住军营村217号的高水银,经营着一家民宿——西营茶山农庄。去年3月,林旭来上门服务时,他得知厦门农商银行专为农户、小创业者推出了线上贷款“农e贷”,顺利申请到10万元贷款。

“有了厦门农商银行的支持,我改建了22间民宿,再过1个月就可以营业了,刚好能赶上今年夏天的旺季。”高水银说着,又拍了拍林旭来的肩膀,“小林,我正计划再种植100多亩果园,主要种梨树和水蜜桃,需要资金时,我还找你!” 

 图为厦门农商银行莲花支行行长叶演传(右一)和林旭来(中)回访军营村贷款客户。

一年以前,林旭来是村民眼里的“陌生人”;如今,他已不知不觉成为村民口中亲切的“小林”。

“小林热情周到,服务态度非常好!”

“小林不仅帮我们在村口卖菜,还帮我们把菜卖到网上……”

当记者问起林旭来担任“金融助理”的秘诀,他干脆地说:“就一个字,干!”

正是这股拼劲儿,让他迅速与山上的村民们熟络起来,并与山下的支行联动,为山村做了一件件实事:

助力军营村和白交祠村建设“信用村”并成功授牌;

每周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实现“送金融知识上高山”常态化;

把“厦门农村商业银行教育实践基地”设到了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高山党校里;

挂牌成立“驻村金融助理工作室”,落地莲花支行首笔“农e贷”批量业务,在军营村一次性授信10户共145万元;

推荐厦门市川祥食品有限公司上线福建农信“福e购”电商平台,将“高山村”里的土特产搬到网上销售,帮助村民增收创收……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农商银行与这两个“高山村”的联系不断深入,业务发展持续加快。截至2018年底,该行在这两个村的贷款规模从5户300万元增加到226户1253万元,存款规模从413.41万元增加到1688.18万元。

林旭来也荣获了2018年度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一群“有担当”的金融助理:

将“金融使命”稳稳地扛在肩上

在厦门农商银行,还有260多名年轻人和林旭来一样,他们心中有责任,脚下有力量,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金融助理”。

接地气、能吃苦、有担当,是这268名“金融助理”身上共有的标签。

在金安社区,五通支行女员工廖煜琨却有一个响亮的外号——“琨哥”,作为厦门农商银行“双百工程”进一步实践创新的践行者,热情干练、雷厉风行的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个以党员身份到居住社区报到的“小区金融助理”。

“党员到小区报到”模式,是厦门农商银行“驻村金融助理”“小区金融助理”的升级版本,旨在“让组织找得到党员,让党员找得到组织,让群众看得到党员”。

为提升服务水平,厦门农商银行党委提出了“五个一”的工作要求:

每周一次驻点服务、每月一场现场宣传、每季度一次慰问帮扶、每半年一场专题讲座、每年一次爱心捐赠活动,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在社区金融讲座上,居民们看到的是“琨哥”温柔细心的一面。她结合社区金融热点,用心收集素材,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将反诈骗、防范非法集资等实用的金融知识,送到社区群众的心坎上。

廖煜琨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她就听到家人及邻里谈及许多非法集资等骗局,社区里的老年人深受其害。担任金安社区“金融助理”后,她利用金融专业知识,一场场地开讲座、做宣传,让不少大爷大妈躲过了骗局,居民们对她也愈发信任。

在霞阳社区,很多居民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来自厦门农商银行霞阳支行的“金融助理”黄祯海,一位“90后”外地小伙子,绰号“霞阳通”。

在大家的记忆里,从2013年起,黄祯海就“扎根”在霞阳社区了。居民们经常能在社区里见到他,总是为满足居民各种金融需求而忙碌奔波。

5年多来,黄祯海走遍了霞阳社区的每一条道路,服务了社区70%以上的家庭,脑海中早已“自动”生成霞阳社区地图导览。

令社区居民惊讶的是,为了方便和居民交流、提供金融服务,“外地人”黄祯海还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说闽南话。

“现在,居民们已经把我当成社区的一员,我很开心能和他们一起见证并参与社区的快速发展,也希望能为基层社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黄祯海说。

图为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把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与“琨哥”和“霞阳通”一样,从后溪支行挂职仑上村“金融助理”的刘艺青,也有一个村民们耳熟能详的称呼——“厝边的阿姨”。

提及这一称呼的来历,刘艺青告诉记者,2018年5月,她下乡宣传“远离非法集资”,对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她都一一耐心解答。从那以后,老老少少的村民便开始亲切地用本地话喊她“阿姨”。

“刚开始走村下乡,听到不同年纪的人都叫我‘阿姨’,总是有些别扭。”刘艺青说,“渐渐地,我发现,这是村民们对我的尊重和信任。”

已在后溪支行工作5个年头的刘艺青,与那里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5年前,我主动申请去偏远艰苦的后溪支行。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来这里!”刘艺青坚定地说。

“琨哥”“霞阳通”“厝边的阿姨”……他们都是厦门农商银行优秀的“金融助理”,将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稳稳地扛在肩上,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着不平凡的青春芳华。

因为有这样一群“有担当”的“金融助理”在基层一线的点滴付出,那些有“金融助理”挂职的村居、街道,也成为宣传、展示厦门农商银行形象的重要窗口,百姓的交口称赞构筑了“好地方的好银行”的良好声誉。

一家“有情怀”的农商银行:

书写新时代奋斗者“答卷”

“党建+金融助理”服务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金融服务为切入点,但同时,“金融助理”们为社区居民、乡亲们提供的,又不止于金融服务。

“挂职‘金融助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贫困大学生的学费难题。2018年,我帮助社区申请到了两个我们行‘福万通慈善基金’的2个助学名额,每人补贴5000元,基本上解决了这2名困难大学生第一年的学费问题。”在湖安村挂职的“金融助理”吕竟选说。

“厦门农商银行是坚持以农为本的银行,我们需要引导居民,了解国家的好政策、了解厦门农商银行的好服务!”随后,他又帮助居民办理失地农民社保、发放“致富贷”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积极参与社区“扫黑除恶”、到社区看望孤寡老人……带着“情怀”服务社区居民,以实际行动将厦门农商银行“离农最近、与农最亲”的理念传递给社区居民,吕竟选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厦门农商银行依托“党建+金融助理”及精准建档基础工作,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优化信用环境,助力打造讲信用、重诚信的乡村文化氛围,推动铸造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尤其是2016年以来,该行对“金融及文化服务下乡进村”模式加以创新,每年为群众演出近百场,以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活动送进了乡村,以优良的文化活动感染、影响村民,也为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进村入户送金融服务。

在为乡村振兴一线提供贴心服务、培育文明乡风的同时,厦门农商银行的“金融助理”还积极融入当地乡村治理。

凭借着“金融助理”多年来深入村居、社区,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2018年5月,厦门农商银行153名“金融助理”被厦门市委组织部赋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观察员”这一新的使命。

依照“百名金融助理查百村”的责任清单,他们以第三方身份全程观察和监督了290场(次)村居换届选举,协助村居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地选出优秀的带头人。

通过与各区换届办的协作,该行不仅协助保障了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帮助净化了村居的信用环境,有利于打造风清气正的选举环境、助推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

2019年4月,厦门农商银行金融助理工作再迈上“新台阶”。在厦门市委组织部指导下,该行党委选派10名干部挂职全市8个重点项目指挥部以及市财政局、市妇联,为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助力。

厦门农商银行选派的268名“金融助理”,活跃在全市6个行政区域、18个镇街、43个企事业单位及319个村居,受到了广大农户、居民和党政部门的好评。

扎根基层、服务一线……“金融助理”们犹如“红色农信”时代的“播种机”和“宣传员”,成为市民、村民“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的“厝边人”,也让“红色农信”的星星之火,在厦门广大社区和村镇形成燎原之势。

以268名“金融助理”为代表的厦门农商银行全体员工,正带着“红色农信”的情怀、以奋斗者的姿态,在服务乡村振兴大道上昂首前行。

记者观察

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文/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蔡 靓  贾丹丹

在新时代,如何坚定服务“三农”的初心和使命?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破解资金和人才瓶颈?

如何让偏远山区的村民,真正体验到“金融服务不出村”?

厦门农商银行“党建+金融助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之举,有效破解了这些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不忘初心,步履坚定,不辱使命。

从乡村到社区,268名“金融助理”用双脚丈量厦门的村居,以赤诚之心服务百姓,将“红色农信”初心一路播洒。

他们以青春的步伐,积极主动地走到百姓身边,踏踏实实地服务、勤勤恳恳地做事,以实际行动让村居群众有感动、有感情,由此建立起的情感连接,更加坚不可摧。

他们以炽热的爱,扛起乡村振兴的旗帜,传承“背包银行”传统,是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金融“先锋队”,不愧为“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金融“铁军”。

循着他们的足迹,记者走访了偏远山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实地探访厦门农商银行“党建+金融助理”的工作实效,也切身感受到了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大潮。

实践证明,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爱农民,方能付真情。

“党建+金融助理”模式的实施推广,是厦门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继承和发扬“红色农信”精神的积极实践。

依托“党建+”模式的巩固创新与无限可能,厦门农商银行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将业务做新、做实、做强,让“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广袤乡村。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振兴乡村。

伴随着新时代前进的步伐,厦门农商银行坚定地追寻“红色农信”初心,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农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