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保险 > 正文

赋能巨灾保险供给力 保险业探索“科技+保险”防灾减损

2020-07-24 15:36: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余华锦  

近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引发内涝、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保险业科技赋能效应明显,成为行业探索一场实战。

定量化评估鄱阳湖版本

今年5月,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短期健康险、车险、意外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6月,银保监会下发的《加快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从四个方面出发为财产保险行业发展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包括行业向精细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型发展等。

某保险公司负责人坦言,保险科技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分支,近年来已经开始全面赋能传统保险领域,促进保险服务提供方式的优化升级,甚至重塑保险市场格局。

例如,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并根据新的数据维度和深度进行动态和差异化的产品定价;可以推动保险公司承保核保、定损理赔、客户服务、风控反欺诈等环节业务管理模式的变革;还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满足不断增长与动态变化的保险需求。

在运用“科技+保险”进行防灾减损领域,保险行业已有探索和实践。

此次江西暴雨洪涝,平安产险借助DRS系统,基于亿级历史灾害数据,对鄱阳湖洪水灾害进行了定量化的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筛选重点客户组织现场防控工作:已完成灾前预警通知企业客户、工程项目共计250家,其中针对重点企业现场风险防控35家;已通过平安好车主APP、官方微信等线上平台推送95万条预警短信,并在85个地势低洼路段设置警示牌。

据了解,平安产险自主研发的DRS鹰眼系统,聚合140亿地理、灾害、气象、保险大数据,可以实现承保客户快速筛选和精确预警,以及防灾减灾和救援力量精准投放。目前,这一系统在巨灾保险方面侧重于防灾服务提供:灾害来临前,系统可以对承保客户发送灾害短信预警,客户也可以利用系统查询所在地点的九大自然灾害评级,方便提前做出防灾动作,减少巨灾损失。另外,这一系统已为广东、上海等地政府的安责险、IDI等业务提供平台建设支持。

此外,零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晓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保险领域,遥感数据是有应用空间的,比如第一时间对比受灾前后情况,包括测算面积、体积等。这种遥感数据,几年前还只有无人机能够达到,而现在的卫星遥感进一步提升了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是可以替代前者的。

灾后重建大数据赋能

瑞士再保险sigma研究报告显示,加强科技运用使得巨灾保险中的保障方案和赔付、核保等内容更为精确,减少了人工环节,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比如卫星遥感技术、气象数据的使用让天气指数产品在农险等财险领域得以推广,让灾后快速赔付成为可能,提高了灾后重建和恢复的能力。同时,物联网的普及,对于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管理和防御可能会变得更为精确。

7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在保险产品开发和供给上,保险机构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形成的社会风险保障需求,及时开发保险产品,增加巨灾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业务供给。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是包含洪水责任的,但这两个险种特别是家庭财产保险覆盖面并不高。未来,公众需要提高风险管理和保险意识,保险公司也需要优化产品,创新销售渠道,提高分散性业务的可及性。

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做好洪涝地质灾害应急应对及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工作的通知》指出,进一步加大灾区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力度。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稳步拓展企业财产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保险覆盖面,稳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预期。

今年前五月,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2.31万亿元,同比增长5.54%;赔付支出5149亿元,同比下降1.97%;业务及管理费为2101亿元,同比增长1.31%;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19.69万亿元,为总资产的89.57%。(文/平安产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