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专题 > 正文

榜样人物 寿宁联社王道荣:扎根乡村36载助脱贫

2021-09-17 10:07:51  来源:  责任编辑:余华锦  

现在的下党乡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9年的1.47万元,翻了79倍。昔日的“五无”乡镇,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下党乡,有一位农信员工,36年坚守初心,不忘服务“三农”使命;36年艰苦奋斗,用行动传承红色农信精神,为乡亲们摆脱贫困贡献着全部力量。

他就是寿宁联社下党信用社副主任兼客户经理王道荣。

牢记初心,化身“活地图”

1631844328(1).jpg

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1985年,19岁的王道荣从伯父手中接过寿宁县平溪乡信用社下党信用站信贷员的“接力棒”时,下党还是这样一个“五无贫困乡”。

“信贷员虽然是个苦差事,但可以帮助乡亲们解决很多困难,一定要好好干。”王道荣从伯父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信贷员的工作与责任,还有伯父的殷殷嘱托。“一定要干出个样子,不能让伯父失望,也不能让下党的乡亲们失望。”他暗下决心。

无办公场所,信用站就设在王道荣土木结构的家里,他时常为家里存放大量现金的安全揪心;无公路,他就走蜿蜒曲折的山路去平溪乡信用社提取现金,早出晚归,来回要步行7个小时。

“一路上,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也没东西吃。遇到雨雪、霜冻都是常事,还要提防毒蛇、野兽,更要防范‘歹人’劫道。”如今,回忆起当年行走山路时面临的重重危险,王道荣依然心有余悸。

为了避险,王道荣有时会喊上同事一起,用不起眼的麻袋装钱、带上木棍行路,甚至不惜绕远路。这样的山路,他每个月要走三、四回,一走就是6年,直到1991年,下党乡终于通了公路。

此后,进出下党乡终于不用走山路了,但走村串户,给乡亲们送现金、送贷款,依然要凭脚力迈过山里的沟沟坎坎,依然是一出门就三、四天。

“挎包里装上算盘、凭证、业务章、雨伞、手电筒,再带些干粮,就出门了。有时候在乡亲家吃些地瓜米,晚上就住在乡亲家。”王道荣自豪地说:“下党乡10个村那时有600多户人家,每户是做什么的、年收入多少,我都了解。谁家养了多少鸡、几头猪,鸡肥不肥、猪壮不壮,我都知道。”

乡亲们都说,王道荣是下党乡的“活地图”“活字典”,是大家的“财神兄弟”。

践行使命,打通“致富路”

1631844328(2).jpg

虽然走山路吃了太多苦,一年至少要穿破5双解放鞋,但王道荣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份农信事业。

“我当年就是因为家庭贫困,本已考上中学不得不辍学务工。如果乡亲们的经济没有好转,像我这样的例子还会有很多。信用社的初心就是为农服务,我自己苦一点、累一些没关系,只要能给乡亲们致富带来帮助,只要能给下党的经济发展出力,就是值得的、开心的。” 作为一个下党人,王道荣深深知道,在只有两个人的下党农信站,他的“做功”就是农信工作的“做功”,而服务好分散在大山深处各个小乡村的下党人民,他的“做功”必须靠双脚走出来。

下党乡山里的路,不仅是遍布沟壑的路,也是王道荣的扶贫路,和乡亲们的致富路。

就在王道荣走村串户放贷收贷、挨家挨户宣传信用知识的过程中,下党乡的乡亲们都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只要勤劳、讲信用,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王道荣的不懈努力下,下党乡的信用环境越来越好,下屏峰、上党、西山等村评上了“信用村”;2014年,下党乡被寿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评为“信用乡”,乡亲们获得贷款更容易了、利息更优惠了。

2015年,下党乡西山村计划成立西辉水果农户专业合作社,却因缺乏资金迟迟不能落地。王道荣主动和村委对接,加入合作社的青年及农户,只要信用好、能吃苦、肯做事,下党信用社均给予贷款支持、并给予下浮10%至20%的利率优惠。这吸引了11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种植板栗、脐橙,种植规模达1700多亩,每户年增收3万多元。

踏遍青山是坦途。在王道荣等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寿宁县农信联社下党信用社从最初的贷款户数30多户、余额6000元,发展至目前存量贷款户数848户、贷款余额6621.40万元,推动下党百姓的生活实现了从贫穷疾苦到温饱小康的蜕变。

守住情怀,编织“农信梦”

1631844328(3).jpg

从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6年春秋,他一直扎根在下党。他也曾多次萌生过离开下党的念头。1998年,王道荣3岁的孩子被诊断患肠梗阻,因为地处偏远,送医途中就要花两个多小时。孩子在路上饱受病痛折磨,孩子疼,他更疼。那一刻,抱着孩子他真想离开下党,再也不回来。但是,他又怎么能不回来呢!他放不下农信人肩上的责任啊!

孩子长大后,许多人都将孩子送往条件更好的县城就读,妻子与孩子也想去。王道荣知道,如果他能调到联社去,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诸多改善,而且领导也不会拒绝资深的他提出申请。但是他也知道,下党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的地方文化,他的方言、他的容貌、他的足印,没有人比他更合适、更容易让红土地父老乡亲所接受,他的离开必然极大影响业务的开展。他再次选择了主动留下。

留在下党,老资格的王道荣却从不曾懈怠过。2006年以前,下党信用社还没有电子系统,都是采用手工进行操作,主要是以算盘作为主要计算工具,靠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王道荣对于业务总是精益求精,业务工作十分娴熟。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式各样需要采用电子化操作的系统上线,对于仅有初中文凭的王道荣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他不甘落后,发奋学习电子化操作,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也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

王道荣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下乡时,他积极了解情况,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区别不同借款人的实际情况,落实贷款债权,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工作中,他对贷款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政策,讲道理,讲明利害关系。王道荣对有条件的农户,采取动员存款的方式,或帮助其争取贷款支持。企业要发展,农户要致富,就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而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只有支持信用社工作才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的机会。

王道荣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做着本职工作,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道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拼搏在第一线,从出纳到信贷员,从内勤到外勤,他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坚守农信初心,不负青春韶华。36载扶贫路,给王道荣带来的不仅是两鬓斑白的沧桑,更是乡亲们的赞许与情谊,和纷至沓来的荣誉:优秀共产党员、金融扶贫先进个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信贷员”……

今天,漫步在下党乡,看青山如黛,山涧清澈,鸾峰廊桥有如彩虹飞架两山之间,路畅、网通、茶香、新房多,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画卷在下党乡、徐徐展开。

走访农户时,王道荣肩上的挎包已变为装着工作PAD、日志、台账、宣传册的背包 。从过去的“挎包银行”,到现在的“背包银行”,对于王道荣这样的福建农信人来说,不变的是农信精神的传承和为农服务的初心。

更多》产业经济

从Labubu爆火看中国原创IP出海新机遇

一个名为“Labubu(拉布布)”的小精灵,以其独特的兔耳、尖牙、“丑萌”的表情,在全球范 …[详细]

更多》专题聚焦

立足当地 特色经营

福建海峡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海行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