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良港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 福建省宁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港口和海岸线资源优势,被称为“中国大黄鱼之乡”,是我国最大的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基地,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如何通过“蓝色金融”赋能“蓝色经济”?怎样以金融力量激活农村要素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如何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打造农商银行独特优势?这成为以“打造宁德人自己的银行”为使命的宁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鼎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宁德农商银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指导下,积极融入宁德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结合宁德市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在整合原有的全国首批‘海上信用渔区’‘非现金支付海岸线’‘海上党支部共建’等服务品牌的基础上,打造全国首家‘蓝色专营支行’,推出‘福海贷•网渔贷’等产品,进一步激活海洋要素,推动形成海洋金融服务有质效、海洋市场主体有活力、海洋产业发展有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保障的‘蓝色金融’服务体系,为‘蓝色经济’赋能。”宁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鼎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数据见成效。 截至2021年3月28日,宁德农商银行已建立4个普惠金融海上信用渔区,累计投放信用渔区贷款2.17亿元;设立两家“蓝色专营支行”;全行累计发放“福海贷”系列贷款59.53亿元,贷款余额12.4亿元,为当地“蓝色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蓝色金融”动能。 产品“活”: “福海贷•网渔贷”激活农村要素 助“非标”资产变为“准标”资产 春风徐徐,碧海蓝天。 在三都澳的海面上,黄蓝相间的塑胶网箱有序排列,“海上田园”风光正好。 宁德祥沣水产负责人陈先生最近心情不错:“去年年底最需要钱给黄鱼投饵料的时候,宁德农商银行的金融助理上门来,给我们办理了‘网渔贷’,利息优惠,有需要随时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过年期间黄鱼都卖出去了,一千多万斤呢!” 被陈先生连连夸赞的“网渔贷”,是宁德农商银行“福海贷”系列产品中的“新面孔”。 “海洋渔业融资难,主要源于小微企业和养殖户的资产多为‘非标’资产,难以评估价值和抵押担保。”宁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鼎和告诉记者,为了激活农村渔业要素,推动渔业资源资产化、资产要素化的转化,该行在福建农信统一打造的“五福”系列贷款架构内,创新推出了“福海贷•网渔贷”,通过将渔排网箱内养殖产品的数量、结合要素表中最新的海产品价格进行评估,按照相应比例为渔业小微企业和养殖户授信,实现“非标”资产向“准标”资产转化。 具体来说,在对客户初始贷款额度的评估中,宁德农商银行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调查了解客户养殖规模、渔排大小、渔排建设材料价格等要素,通过将渔排网箱内养殖产品的数量、结合要素表中最新的海产品价格进行评估,按照成交价的80%给予授信;或者按照渔排内养殖产品的规格、数量成本及相应规模投放饵料的需求进行评估,按照养殖所需要的资金需求100%给予渔民、渔企授信。 在“中秋”“春节”两节前后等旺季到来前,该行还结合借款人资金使用、偿还及信用状况等情况,调整贷款额度、合理增信,最高能在原有额度上追加同等额度的信用贷款,帮助客户解决阶段性的资金难题。 那么,在推动渔业“非标”资产转化为“准标”资产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渔业要素评估的专业性? 宁德农商银行的答案是:组建“海域资产评估小组”。 据了解,该行加强与专业部门的沟通,商请渔业协会专家、海洋渔业部门人员、抵押登记部门与该行沿海支行的金融助理共同组成“海域资产评估小组”,集中专业力量解决海域资产评估问题,畅通海洋资源资产价格化评估渠道。 “福海贷•网渔贷”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渔民、渔企的普遍欢迎,截至目前,宁德农商银行累计投放“福海贷•网渔贷”38.26亿元,余额7.97亿元。 找准“痛点”,破解“难题”,海中“掘金”。 “福海贷•网渔贷”是宁德农商银行激活农村要素、破解海洋产业贷款难、增信难等问题的众多创新金融产品之一。此前,该行还与福建供销集团合作,推出“金海参仓单质押贷款”,实现“以货定贷、货权质押、还贷返货、逾期变卖”,提高仓单质押率,并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后续又推出“金紫菜”“金黄鱼”等仓单质押贷款,扩大授信品种的辐射面,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仓单贷款1157笔、金额9.1亿元。 此外,该行还与福建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宁德市国有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已累计发放涉海贷款924笔、金额5.18亿元;与人保公司合作,推广保证保险贷款“福保贷”,已办理涉海类“福保贷”139户,贷款金额2916万元。 服务“专”: 打造全国首家“蓝色专营支行” 由“非专”经营转为“全专”经营 网点门头下方写有“宁德农商银行蓝色专营支行”的牌匾,让宁德农商银行城澳支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这家支行坐落于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城澳村,是宁德农商银行打造的全国首家专注服务“蓝色经济”的“蓝色专营支行”。 谈到打造“蓝色专营支行”的初衷,宁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鼎和表示,这是为了破解金融服务海洋经济“缺机制、缺目标、缺信息、缺增信、缺人才”的难题。 “为此,我行围绕宁德海洋资源丰厚、海洋产业链明晰的特征,以‘区域专、队伍专、产品专、服务专、科技专、绩效专’为目标,在创建‘海上信用渔区’的基础上,打造‘蓝色专营支行’,宣传推广‘福海贷’系列产品,为蓝色经济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努力实现蓝色金融‘非专’经营到‘全专’经营的破题。”朱鼎和介绍。 此前,针对沿海金融服务不充分等现象,宁德农商银行创建了全国首批“海上信用渔区”,通过宣传“信用有价”的理念,引导渔民争评信用户、争创信用组,共同创建海上信用渔区。该行对信用户、信用小组和信用渔区成员提供“贷款优先、额度优享、利率优惠”的“三优”服务,推动“信用”与“价值”有效转换,实现以价增量、以量补价的良性互动。 在此基础上,宁德农商银行专门成立了蓝色专营支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印发《宁德农商银行构建蓝色专营支行方案(2020-2023)》,明确建设计划、专项工作方案,扎实推进蓝色专营支行建设工作的实施落地,制定验收目标,力争实现每年新增海洋贷款1亿元,涉海类贷款增速不低于上年平均水平,涉海贷款增长户数不低于上年增长户数。 “福海贷•网渔贷”正是宁德农商银行在打造蓝色专营支行过程中创新推出的金融产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宁德农商银行已有四家沿海支行试点创建蓝色专营支行,其中,城澳、三都两家支行已成功创建。 “现在我们服务海洋经济更专注了。”宁德农商银行城澳支行行长陈长春向记者介绍,如今,该支行“福海贷”系列产品聚焦扶持大黄鱼、鲍鱼、海带和龙须菜等养殖产业,同时,金融助理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养殖产业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根据季节生产特点调整营销方案,还能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资讯。 客户对蓝色专营支行的评价则是“金融服务更专业”了。 “我们这里的养殖户,几乎每家都有从农商行贷款。海产品养殖季节性很强,‘福海贷’灵活、方便、利息低;金融助理送贷款上门,还经常送来最新政策、信息,非常贴心、专业。”聊起宁德农商银行城澳支行的服务,宁德市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不只是我一个人对农商行评价高,养殖户们都说,只要需要贷款,肯定去找农商行。” 据悉,建成蓝色专营银行的城澳支行,累计发放了11.19亿元支持海洋经济的贷款,涉海贷款投放占总贷款投放的84.95%;涉海贷款年增幅15%,增幅较前三年提高9.24个百分点。 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专心服务。 宁德农商银行在打造蓝色专营支行的过程中,还聚力供应链金融,扩宽“蓝色金融”服务内涵,服务范围从渔民延伸到经营渔具生意的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信用渔民,并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准备“黄鱼溯源”工作,不断延伸至海域养殖和海岸经营等产业链,做到海上、岸上金融支持齐头并进,对有涉海需求的客户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精准对接、提供高效配套的金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