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2-29 15:07:48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本期栏目对该话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 宾:胡莹(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

主持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您看来,新型生产关系具有哪些特点?

胡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的形式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从生产关系所包含的3方面的内容来理解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可以理解为生产要素的所有制。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等具有排他性,而数智化的生产工具和数据要素则更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较少或不具有排他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大量异质性的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共生的价值循环体系,不同行业之间实现业务交叉、数据联通、运营协同形成新的产业融合机制和社会协同平台。产业生态的融合性重塑是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生产方式进一步社会化的新表现。新质生产力所推动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集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融合效应,这就要求进一步实现数智化生产资料和数据要素的共享和融合。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生产资料的数智化进一步加强了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协作,企业组织进行了液态化变革,企业借助于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建立起跨功能的研发团队,降低了传统的工程师、制造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边界,部门化特征的弱化为集体劳动关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从分配形式来看,遵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按要素分配原则,投入技术的企业参与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后新增利润的分配,而且新兴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传统产业。数据等更多的生产要素开始参与收益分配,而且是以更便捷(如线上参与)的方式获得收益。

由此,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社会融合性、集体协作性和分配多元性。

新质生产力的内部结构将日益呈现为丰富优质要素相互渗透融合的复杂系统

主持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您如何理解?其跃升有何表现?

胡莹: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整个生产力要素系统进行质的重塑的产物,这种重塑不仅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各要素的新质革新上,还在于多要素的新质组合。劳动者素质新质提升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具备高知识储备、高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资料的新质变革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是数智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新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新质拓展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还包括因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出的新型劳动对象。

在传统生产力中,参与生产的要素多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而科技、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较少,各生产要素保持相对独立的属性进行较为机械的组合生产,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紧密度不强,且生产力的发挥大多依靠对单一要素的大量投入以及劳动过程的严格控制。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实现了对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的渗透和融合,无论是实体性要素还是渗透性要素都被赋予了数字属性,不同要素之间不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关系,而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有效的信息匹配和数字链接,各要素按照其功能属性进行适配组合,摆脱了传统生产力要素组合中人为的主观性配置缺陷,遵循了科学的要素组合规律,产生了更大的组合效应。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科技创新引领的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将继续加速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内部结构将日益呈现为丰富优质要素相互渗透融合的复杂系统。

重点做好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您认为在科技创新方面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胡莹: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科技创新领域要重点做好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和技术转化应用方面的工作。

共性基础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为此,应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构建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的良性互动模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成果开发利用管理机制。要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性劳动最为核心之处在于创新,创新意味着变革与突破,谁能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发展中掌握主动权。我国科技人才总量规模宏大,但是在结构性人才中存在着突出矛盾,急需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人才队伍。

技术转化应用指的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技术转化应用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过程,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化率受到技术、产品和市场三大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企业多方同时发力,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要加快建设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器,探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加快孵化机制,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制度落地落实。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