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正文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24-04-17 17:45:51 王 浩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运行平稳、水质安全稳定,累计调水7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1.76亿,综合效益显著,充分发挥了水安全保障支撑作用。同时,工程仍面临如何降低调水成本、优化运行调度、完善后续工程等问题,需大力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一是风光电互补降低东线工程调水成本。水价相对偏高是影响东线受水区用水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东线一期工程东平湖以南共设13个梯级泵站,总扬程65米,总装机容量36.62万千瓦,年平均运行5000小时左右。耗电量大,电费支出占工程运行成本的50%以上,是造成东线水价较高的直接原因。若能充分利用风光新能源,将有望大幅降低调水成本。

东线一期工程调水线路多处于风能和光伏资源可开发区,东线泵站群主要分布在湖泊周围,可供开发利用的风能及光伏资源丰富。东线工程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等多个天然湖泊,整体布局呈现长藤结瓜形式,黄河以南调水线路规划调节库容达45.8亿立方米,为开展水风光互补调度提供了绝佳条件。建议结合相关新能源政策,选择东线作为示范区域,开展水风光一体化互补调度,打造低碳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大幅降低调水成本,真正改善现有水量消纳困局,促进工程设计效益有效发挥。

二是探索推行国家水网综合水价改革。国家水网工程建成后,某一调水工程可以服务多个区域,某一区域可以接受多个调水工程的供水服务,用户无法分清水从哪里来、成本有多少。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水网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可持续的关键,根据电网、气网管理经验,迫切需要探索构建新的水价形成机制,适时推行多水源区域综合水价,有效解决超用本地水、闲置外调水的矛盾。

综合水价体现在原水、输水、配水等环节。在原水侧,本地水、外调水可按同质同价(税)原则统一定价;在输水侧,组网初期按输水量、输水距离核定水价,距离越远水价越高,水网密度较大、受水区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的地区按区域统一定价;在配水侧,按照同城同价原则制定到户水价。以山东省为例,若推行综合定价,黄河水、长江水同质同价,外调水(长江水)消纳不足、黄河水和本地水利用率过高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三是强化科学调度保障工程安全高效运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配套的节制闸、退水闸等设施数量多,运行管理难度大,面临水安全保障要求高、均衡配水难,以及调蓄水库与闸泵群混联、水量调度难等问题。需全方位提升调度管理水平,实现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切实保障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在资源配置层面,开展多水源调水系统适应性管控,实现均衡配置;在水量调度层面,实施多水源供水系统水量与水力多目标协同调度,实现降本增效;在运行控制层面,强化多输水场景下风险事故的快速溯源、预测预警,实现安全调水;在管理层面,探索基于“云边端”的多层级架构,打造智慧调度系统和平台,实现智慧调水。

四是高质量推进后续工程规划论证。构建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需深化后续工程可研论证。东线工程方面,建议优先推进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充分利用一期工程100立方米每秒的穿黄能力,适当打开黄河以北卡口,加快消纳一期工程能力,为解决海河平原中东部地区地下水超采、河湖生态缺水问题提供条件,同时充分挖掘引黄入冀补淀、位山引黄、潘庄引黄、李家岸引黄等现有引黄能力,实现引江水北延,为地下水超采治理补给水源,实现与中线互补互济。可考虑将南水北调工程战略效益延伸到滦河流域,如果滦河水能够适度回头,东、中线工程受益人口可增加至1.9亿左右。滦河水回头不是分配天津市外调水量,而是在调水规模中额外增加唐山市引滦水回头水量,并承担相应的外调水成本。西线工程方面,西部调水线路海拔高、覆盖范围广,具有东、中线难以比拟的战略优势,需着眼于北方缺水地区,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基础上做好整体布局,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一域。将“被动补水”的思路转变为“主动的水资源布局”,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充分考虑利用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的河流,同时串联起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白龙江等长江流域支流,实现互联互通、互补互济。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