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好地方社科院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区域协同发展的智慧平台作用,以高质量“北京社科”成果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华北地区社科院第40届科研管理联席会暨“北京社科”2024蓝皮书、集刊、论丛发布会在京举办。与会学者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主题畅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所得、提出政策建议。本版摘登研讨会上部分发言。 加快发展首都新质生产力 贺亚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赋予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全国政治中心的定位有助于各项经济活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予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精神动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夯实开放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基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提升北京对全球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凝聚整合力和科技创新力,强化了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本质特征。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为建立和谐稳定的新质生产关系指明了方向。 要夯实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北京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夯实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以重大原始创新和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强化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体系布局。在大国战略竞争关键领域,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央地协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竞争新优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计划,靶向破解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产生了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实现国产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硬科技成果。三是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比如,清华大学将全国重点实验室从原有的院系结构中独立出来,使其成为新的实体教学科研单位,北京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实行新的管理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优化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加速,103家企业已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竞争优势突出。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科技服务业以及医药健康产业的收入均展现出显著增长趋势。高精尖经济结构凸显,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1%,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9%。三是未来产业推动科技与经济向纵深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自然语言处理、通用视觉识别、多模态交互等关键算法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要健全与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是持续加强制度先行先试。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任务,系统推进各项改革,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开放融合、人才创新一体推进机制。二是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机制。支持领军企业深耕原创性颠覆性创新领域,参与国家科技攻关,全面提升自主创新、集群整合、生态培育、标准创制能力。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链,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科技人才。完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政策。四是优化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制度环境。以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为引领,深化数字化改革,完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政策体系,推动“数据—算力—算法”创新循环,培育要素、科技、产业、平台、治理相互支撑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有效激活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动能,带动引领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要在关键领域作出表率 吴金希 经过数十年发展,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根据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居第11位。2024年,中国全球顶尖科技创新集群(Top100)数量达到26个,超过美国(20个),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城市群位列全球顶尖科技创新集群前五名。 但是,中国在若干高精尖技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基础科学实力还不够雄厚。尽管城市创新集群众多,但其密度差异显著,每百万人中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创业的数量占比仍然很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理应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实现城市群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强国建设的进程。 新征程上,京津冀城市群需在四个关键领域领先全国、树立典范。一是顶尖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京津冀地区聚集了我国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每年人才培养数量庞大,但与国际顶尖教育机构相比,创新型人才教育和培养存在不足,需要进行系统性教育改革和人才培育体制机制优化。二是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文化和科学家精神,尤其要鼓励青年人树立终身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三是围绕未来关键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加强战略谋划。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碳能源这些关键赛道提前布局、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优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京津冀城市群要争取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引领者。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本市场建设。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始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除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之外,资本市场的建设和风险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硅谷,风险投资家们早早地投资于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极其有效的催化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强有力的发动机。京津冀城市群需优化体制,推动区域风险投资市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耐心资本与长期资本。(作者为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长聘教授) 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刘现伟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力,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制造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重要载体。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补齐产业链短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自主控制能力。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力度,重点对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系统布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揭榜挂帅”机制,以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融合,加速建立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创新网络。 二是加快智能化转型,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融合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是摆脱低端困境、改变产业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构建新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要把加快数字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智慧供应链。充分发掘数据要素潜能,建立数据在产业链中互联互通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三是推进绿色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制造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举措。必须加快应用绿色技术、推广绿色能源、构筑绿色产业链,并积极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提升节能减排降碳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国家标准,倒逼传统制造业节约降碳、提高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应用,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完善绿色低碳标准,推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四是优化产业组织,增强产业链控制力。要增强“链长”企业头雁作用和国际竞争力,引领带动制造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安全稳定运行。激发企业家的开拓精神,鼓励有条件的“链长”企业整合资源组建跨国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专业领军企业,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鼓励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科技含量。建设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推动“链长”企业主动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形成深度协同、共生发展的产业链生态系统,加快技术创新和迭代升级,塑造产业链持久竞争力。(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何仁伟 新质生产力对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融合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方式向创新驱动实现质变性跃迁的关键力量,其催化作用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变革,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是新质生产力促使企业和科研机构增加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北京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新质生产力激发了北京在高新技术研发上的活力,为京津冀城市群提供了创新源头。二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京津冀地区传统制造业加快了向高端制造迈进的步伐,一些传统产业也迎来了向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转型的契机。三是新质生产力打破了区域间的产业壁垒,促进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北京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更快地在天津和河北进行转化和应用,天津的高端制造业能力与河北的资源优势及产业承接能力能够实现更佳地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从而推动城市群的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经济质量,促进了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京津冀城市群融合发展已取得巨大成效。一是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转化应用日益增多,2023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48.7亿元,同比增长了109.8%。三地创新要素流动渠道日益畅通,如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过10000家,加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二是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传统行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而数字经济、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京津城际高铁、京张高铁、津保高铁等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区域内的交通更加便捷,城市之间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四是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初见成效。京津冀三地共同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使空气质量和河流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通过联合治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赋能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是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和合作。政府应设立更多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研究。同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建立跨区域研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北京可凭借自身科研优势,联合天津、河北共同攻克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构建产业协同机制,进一步明确产业分工。北京应聚焦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天津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与物流,提升产业附加值;河北则大力推动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京津冀三地协同制定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规划,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区域内的合理布局与高效发展。三是构建交通一体化机制,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高速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建设力度,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升运营效率,保障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为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流通创造良好条件。四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以促进跨区域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增强对生态系统的协同保护和修复工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五是构建政策协同机制,强化京津冀地区的政策协调与沟通。打破行政壁垒,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等。成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协调委员会,负责整合和协调跨区域城市政策的执行,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路径 陆军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数智化与技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是一次系统性的演进,需要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新型产业组织体系、提升对高端要素的吸引能力。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政策环境和科技资源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着人才争夺日益激烈、创新的扩散与协同集聚较弱、为虚实融合配套的生产性服务需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也有待加强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北京应加快完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各项保障措施和支撑体系。首先,需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注重通过提质增量和制定个性化的引才措施来提高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其次,出台促进创新科技要素和成果参与分配的制度,形成人力资本回报良性循环、持续增长的模式和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与技术创新直接关联的高素质劳动力收入报酬增长缓慢的不利情况。再次,充分发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首都创新扩散方面的带动作用,借助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提升园区企业、创新技术等与本地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增强扩散渠道,提高信息交流效率。最后,积极推进发达的共享科研平台和市场化技术转化体系的建设,加快首都都市圈和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地理分布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等几个重要指标的空间均衡布局。(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难得机遇 杨宏山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及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城市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也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需要发挥北京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机构的优势,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前瞻性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兴技术领域抢占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促进新质生产力集聚,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转型,把首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同时,发挥天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作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体系中的竞争力。 面向未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以跨域规划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北京市集聚了大量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对北京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缩小京津两地与河北省的发展差距,需要选择重点区域率先推进,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进而形成雄安新区磁场效应,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加快雄安新区发展需要推进政策创新,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和高端生产要素共享为路径,推动在京高校、科研机构到雄安新区建设新校区、新机构、重点实验室,引导中央企业面向雄安新区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网络化水平,建设人才交流特区,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资源共享,以一流的人才培养、研发成果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带动河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产业变革生态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许正中 世界正面临科技原创、文明交融的重要时刻,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行逻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功能产品到智能互联产品都在发生变化。产业创新工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原生理念、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实体底座等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需要关注更多的原始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破解卡嗓子、卡脑子、卡脖子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新质生产力是“力”与“场”的统一 王德起 回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场所”至关重要。应从城市演变历程出发,深刻理解世界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城市发展历经多个时代,新质生产力内涵体现了“力”与“场”的辩证统一,“场”集中表现为“都市圈—城市群”综合体,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其一定的空间逻辑性,世界级城市群是城市发展成熟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具备规模化、多样性等要素特征。依托城市群,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促进机制,扩展其“可能性三角”的边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世界级城市群有共享科研平台、丰富的科技研发资源以及市场化的技术转化体系等优势,应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堵点卡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以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筹城乡发展与国土空间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赋能城市群发展 王开泳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推进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推动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变革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北京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区位、政策和科技资源等优势,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具有市场潜力大等优势。 深入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赋能京津冀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集聚效应、滚雪球效应、创新生态链与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京津冀地区积极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平台体系,深入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新质生产力的重塑引领作用。京津冀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上展现出独特优势,今后需要加强政府引领,以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引擎,积极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智库服务平台,构架创新网络,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 (责任编辑:邓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