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更多新型劳动者

2024-11-08 12:18:27 马洪波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新质生产力是依托颠覆性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新型劳动者是指具备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努力。

要科学制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政府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资金支持,建立科研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创新研究。出台鼓励创新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激发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传统产业利用新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对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有突出贡献或创新成果的劳动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具备新质生产力所需能力和素质的劳动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成为新型劳动者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组织培养和政策引导。东部地区定点帮扶西部地区人才工作,西部地区也制定出台了打破人才身份限制、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既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才进入,也留住了本地人才,两类人才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

要改革完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前沿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课程,使劳动者尽早接触和了解这些新的领域。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劳动者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创新课程,鼓励劳动者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和岗位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专业技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便捷、灵活的继续教育资源,让劳动者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近年来,教育部相继批复同意在西部地区设置多所理工科和职业技术大学,充实了区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要大力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者,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尊重和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只有敢于承担风险,才有机会开拓新的商业领域,发现潜在的市场机遇。这种冒险并非盲目冲动,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精准判断。勇于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快速变化的经济格局下,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等,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社会对企业家的价值和贡献认识不足,尊重企业家、鼓励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尚未完全形成。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必须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企业家队伍。要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和弘扬,营造尊重企业家、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通过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上市、挂牌融资,为有志于创造更大价值的企业家伸出“橄榄枝”。

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鼓励劳动者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宽松的环境和资源支持,让劳动者有机会去探索和实践。建立容错机制,宽容和理解失败,提供从失败中学习和改进的机会。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鼓励知识分享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创新发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努力和尝试,以激发创新动力。鼓励不断学习和持续改进,培养适应变化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让劳动者能够持续提升知识和技能。让全社会了解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提高对新型劳动者的认知和尊重。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难以改变,但人文环境可以重塑,持之以恒营造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定会“独树一帜”。

总之,培养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持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