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越来越美”也是一座城市的生产力

2024-11-19 10:02:38 高源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就北京而言,清晰的规划设计,扎实的落地行动,已经让绿色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每一环节,市民的绿色获得感愈发强烈、真切。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关乎一座城市的发展后劲,足以撬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22届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全球总决赛日前在埃及开罗举办,北京西城区“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以在“景观改善与公共空间”等维度的突出表现,斩获“环境可持续项目奖”金奖。

“广阳谷”得名于秦朝“广阳郡”,曾是菜市口西北角一块被废弃多年的空地。“风起时尘土飞扬,风散去空空荡荡”,由于长期缺乏维护,过去这里杂草丛生、路网混乱,绿化基础也基本毁坏。直到2017年,借由“疏整促”城市治理行动,广阳谷迎来涅槃契机,仅耗时两个月就“把森林打了个包抖落在了菜市口”。作为核心区最大的城市森林,广阳谷占地面积相当于5个足球场,不仅多彩树丛高低错落、昆虫鸟兽不请自来,书店、乐园、展览、茶艺等升级项目也相继上新。从闹市区的“荒废地”,到家门口的“大氧吧”,再到新晋顶流“打卡点”,广阳谷的变化有目共睹。

环绕郊野的万亩绿肺、串联成线的城市廊道、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北京街头巷尾的绿意越来越多,是这些年广大市民的普遍感受。事实上,若将时间拉回几十年前,“缺林少绿”才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仅山区有薄弱的林带,对标世界级大城市30%左右的理想森林覆盖率相差甚远。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资源匮乏可以通过购买互通有无,但生态建设并不存在捷径,植树增绿是唯一解决方案。随着“建设环境最优美城市”的号角吹响,一场绿化北京的“人民战争”悄然开启,1950年至1980年间,北京城区总植树860万株,树木拥有量达解放初的134倍。而相比于人口增长、面积扩大的幅度,这些绿化还远远不够。近些年,生态北京建设如火如荼,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眼前的“开窗见绿、出门进园”,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国家与城市,总会面临这样那样“成长的烦恼”。经济学上有一条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遭遇过的一大困境——经济越发展,污染越严重,环境越恶劣。反观现实,“先污染后治理”,曾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必经之路,由此付出的代价相当沉重。作为后发国家,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也较早意识到“先污染后治理”是教训而不是规律。从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发展观的升级背后,正是我们对生态保护这笔账的愈发清醒。就北京而言,清晰的规划设计,扎实的落地行动,已经让绿色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每一环节,市民的绿色获得感愈发强烈、真切。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没有人能失去同自然的联结,这是人类的本能在呼唤绿茵绿意带来的安定感。以更大视野看,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关乎一座城市的发展后劲,足以撬动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等生态工程给京郊打好了底子,不仅带火了京郊游,还带动民宿、户外等周边行业提质升级;藏在京城“绿洲”里的咖啡馆、文创店主打治愈美学,每逢周末一座难求;历经多年整治,曾经脏乱差的亮马河升级为首都国际旅游消费打卡地,风情水岸令人流连忘返……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如今,“绿色”已经成为北京的城市新名片,生态资源正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绿色财富”。

生态城市的建设没有完成时。尤其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而言,粗犷种树造林的年代已经过去,让京城“有里儿有面儿”,呼唤更精细化的治理。而“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并非栽几棵树、种几株花那么简单,这里头涉及的学问不少。就拿新建一处口袋公园来说,建在哪里辐射范围最广,功能分区能否满足儿童、老人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最大程度兼顾设计感、利用率、美观性,建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做好日常维护,可谓千头万绪。某种程度上,治理就是围绕“既要”“又要”“还要”做文章。生态建设之路,无不考验治理者的智慧,每个市民不仅是享受者,也是见证者、参与者。

按照时间表,到2027年,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北京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北京率先基本建成。如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也是这座城市行稳致远的底气。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