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推动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把比较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形成产业发展优势,是构建体现广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 从数字到数智,重构产业新引擎 数智化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字化+智能化”,就是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激发人工智能体的主动化和主体化,通过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赋能生产要素的智能化高效率配置,实现产业的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边缘集成,使得线上与线下交互、实体与虚体融合、组织内部和外部结合的价值创造活动成为一种常态。数智化促进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协同与共享,促进技术和产品的更新迭代,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数智化区别于以往的数字化,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变化。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经济体系深入扩散与广泛覆盖,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将可能替代更多体力劳动,并扩展人类脑力和能力的边界,形成以智能工具、智能服务为劳动资料和生产内容的新型社会生产和交往方式。二是消费模式的重塑。数智技术推动消费场景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消费对象从实物拓展到服务,带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慧经济的发展,促进绿色健康消费、智能家居消费等新消费增长点加速形成。三是竞争形态的演变。数智技术日益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高技术。数智技术打破行业边界,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不同行业之间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商业生态,从单一生产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商业模式”三位一体协同的价值链高端延伸。 智绿互融互促,激发产业新动能 未来,新一轮长波周期的核心驱动力极有可能超越以往周期相对单一的主导技术牵引,转而表现为智能、健康、绿色三大主导技术群的科技革命性突破、融合创新应用。一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革命性突破,为知识、算力、数据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对象奠定了基础,拓展了劳动对象的形态,通过新型劳动对象的应用可以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健康生活、延长生命是推动人类进步进化的重要动力,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群快速发展,让人类获得了改造生命的能力。三是能源革命正在迎来新的突破,核聚变、氢能等未来产业将把整个能源循环阶段的环境负担减少到最低,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智能化采集系统、智能化存储系统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将构成智能绿色能源体系。 由此可见,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智能化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融合为驱动,通过全要素的数智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同的一种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 一是数智化赋能绿色化。数智技术将全面融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构研发范式、生产流程和市场格局,实现全主体、全要素、全过程、全地域互联互通,实时感知、智能认知和智慧决策,对产业绿色化发展形成放大叠加、聚合倍增效应,将过往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生产模式转变为高质量、高效能和高科技的生产模式,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绿色化发展实现大幅度跃升。 二是绿色化引领数智化。绿色发展理念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和体现,就是要将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绿色化在预防、监控、响应、治理与恢复等各个环节需要数智技术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为数智技术应用、数智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路径。 三是数智化绿色化深度融合。数智化技术是产业绿色化发展的途径和手段,绿色化理念则是产业数智化发展的底色和方向,二者在目标上一致、技术上互促、方式上协同、程度上深度融合。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发展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协同到融合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是以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目标是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化和智能化。 创新发展机制,打造智绿融合新路径 前瞻布局,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始终坚持两手发力,推动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发挥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的作用。一是制定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的专门性规划。立足产业发展“新蓝图”,做好各项政策的有机衔接,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创新性,短期着手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中期着力培育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长期着眼形成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大力推动以国家标准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关标准制修订,完善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释放标准引领和驱动的治理效能。 创新提升,加快数智技术辐射应用。营造创新生态,市场的“无形之手”要在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应用场景、市场推广等方面发力,在优胜劣汰中筛选出优秀项目,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创新优势。一是增强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健全科技创新系统,开展数据密集型科研、智能网联式创新和平台式创新,催生颠覆性、突破性的关键技术。二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创造、转化和扩散。 集聚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一是培育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以绿色氢能、新型储能、高效光伏为重点,引导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和机构实现空间集聚。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构建“双碳”数智大脑,承担低碳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搭建低碳技术验证服务平台,发挥其资源整合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推进数智技术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本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4AZD068)资助】 (责任编辑:武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