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情况。人才是城市发展第一资源,创新人才是城市创新活力的源泉,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深圳是创新之城,持续完善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创新的种子”不断在深圳这片沃土成长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栋梁之材。深圳应站在战略高度,全面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奋力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创新人才高地。 坚持长期主义打造创新型人才生态。坚持人才发展长期主义思维,其关键在于深度洞悉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怀抱十足耐心,推动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相辅相成。长期以来,深圳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为创新人才发挥才能创造了良好条件,促使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下一步,一是持续加大创新投入。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如此规模的创新投入,无疑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展望未来,深圳要在加大政府财政和国资国企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同时,持续借助市场机制,积极鼓励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多元方式加大创新投入,不断完善全社会创新投入生态体系。二是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深圳的发展充分印证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未来,深圳要持续借助企业能够敏锐把握市场需求、高效组织人才队伍、快速转化科研成果等优势,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倾斜。三是持续营造青年人才成长优质环境。深圳应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新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出台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政策,全面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坚持因类施策打造全景式人才生态。人才并非单一整体,而是呈现出分层分类的特点。因此,涵养城市人才生态,应秉持差异化精准供给理念,坚持因类施策、因才施策。长期以来,深圳通过强化科技金融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场景应用与市场开拓等,满足不同类别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今后,一是持续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创新生态。当下,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以及高技能人才等,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需要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切实打造创新友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深圳作为创新前沿阵地,应充分发挥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及面向国内外开放创新合作的优势,大力引进培养使用战略人才,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深入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积极主动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二是持续打造基础研究人才科研生态。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基础研究人才是构筑创新人才金字塔的中坚力量,深圳促进人才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应在打造基础研究人才科研生态方面先行先试,树立标杆,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机制和科技攻关模式,开展基础研究项目,积极打造“慢工出细活”、宽松包容的基础研究人才科研生态。三是持续优化一般创新人才社会生态。一般创新人才作为创新人才金字塔的坚实基座,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和行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力量。未来应重点加快推动创新人才科研成果的场景应用与市场开拓,使创新人才能够迅速将自身的创意转化为产品,为创新人才的成果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让更多创新人才在深圳得以实现价值。 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动态式人才生态。人才生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打造优质人才生态,应秉持动态思维,密切、及时地跟踪人才需求变化,进而快速做出针对性调整。一是持续打造最优人才政策环境。继续巩固并优化各类人才政策,调研不同人才需求,倾听人才心声,了解他们所需所盼,靶向施策,真正让人才在深圳安心扎根。二是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是吸引一流创新人才的关键要素,更是创新人才将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价值的重要支撑。面向未来,深圳应把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创新人才生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与沙盒监管模式,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创新人才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三是持续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城市高品质生活环境是城市优质人才生态水平的综合体现,打造融合宜居生态环境、完备公共基础设施、优质公共服务以及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高品质生活空间,是构建卓越城市人才发展环境的关键指向。深圳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生活符号,可以推出体现深圳品格的文化活动,打造展现深圳气质的文化氛围,让更多人才在这座城市不仅拥有广阔的创新空间,还能享受惬意的咖啡时光,留存深刻的文化记忆。【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口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设机理及路径研究”(GD24CSH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