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大湾区的创劲从何而来

2025-03-07 11:50:56 张宇驰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不久前,深圳众擎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惊艳全球网友;横琴上空,亿航智能的飞行汽车划出未来交通的优美弧线;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即将在700米地下与“宇宙幽灵”约会……

粤港澳大湾区正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创劲,加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经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位。

大湾区的创劲从何而来?不妨从三个关键词中找答案。

科创雨林

从“李约瑟之谜”到“钱学森之问”,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大湾区的创劲源源不断,离不开这里适宜的“科创雨林”环境。

何谓“科创雨林”?如同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创雨林”是集合了各类创新要素的“生态圈”。

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加快建设,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

大湾区的“科创雨林”里,不仅有阳光雨露,也有生物群落;不仅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丛林;不仅有大象起舞,也有蚂蚁雄兵。

而“科创雨林”之所以枝繁叶茂,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正如生物之间彼此取予、共生合作,将“光热”“水分”和“氧气”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的活力。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公约数”,数据、资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在大湾区内部加速流动。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珠联璧合,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彼此交会,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接连组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在这里,城市分工协作不断优化,“我的优势”变成“你的资源”,科创共振、产业协同愈加明显。

企业港湾

2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08家企业上榜,占全国的21%。在榜单前十中,总部位于深圳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4家。

108名“企业好汉”中,有许多全球知名的“独角兽”“牛羚”“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的数量也在全国领跑。

它们为什么选择大湾区?又或者说,大湾区何以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这里产业体系全。大湾区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序发展,实体经济场景丰富,产业化应用广。以机器人为例,在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人机共舞背后,正是大湾区“算力+算法+大数据”的铁三角提供了强力支撑。

这里创新气氛浓。诚如大疆创始人汪滔所说:“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在这里落脚,元象科技深耕3D领域,云天励飞发布AI眼镜……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让企业的创意茁壮生长,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

这里发展环境好。从创新创业支持到生活配套保障,从政策扶持到信息化服务,大湾区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支持、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同时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不断优化涉企服务,推动“企业之树”根深叶茂、“产业之林”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的前沿、投资兴业的“福地”、营商环境的标杆,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港湾”——承载着创业者的梦想,引领着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人才高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当今世界,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当前,大湾区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广东正加紧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一方面,高标准精准引进人才。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畅通外国人工作许可资质互认等渠道机制,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人才招聘会等,主动上门邀约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大湾区,现在越来越多人才选择在大湾区兴业扎根。

另一方面,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探索粤港澳协同育才新模式,增进三地高等院校、实验室、创新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鼓励三地青年人才自由流动、合作创业,让各类人才在大湾区拥有足够的舞台、获得应有的收益。

起步已是高地,高峰便不再遥远。随着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深入,在这里播下的种子,正在开出创新的花朵。

于“科创雨林”扎根,伸向广袤天空;于“企业港湾”出发,驶向星辰大海;于“人才高地”仰望,不断攀登高峰……大湾区用实力证明,创新的热忱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成为一种独特的印记。而故事还在续写,永远没有终章。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