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薪酬体系其实是一套标识系统。它指示激励员工的方向,代表职业人才的稀缺程度,也表征着岗位工作的强度。它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对企业基业长青至关重要。对企业的技能人才来说,如果工资跟着技能水平浮动,那么他们打磨技能的积极性就会提升。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少企业技术岗位的工资并未和职工技能挂钩。拿出工资单看看,薪酬结构复杂不说,技能工资占比低于预期。用一线技能人才的话来形容就是,拼了命琢磨技术、考证升级,工资涨幅却不大。此外,技术人员的待遇水平常被拿来和管理岗位作比较,听起来似乎重视程度在提升,其实说明晋升渠道依旧狭窄,处处有“矮人一头”的感觉。 在高端技术工人需求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样的薪酬体系和产业发展的动态需求不匹配,也和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不匹配。而所谓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正是一种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建立的多职级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与机制。它就像技能人才的一道“成长阶梯”,能有力抬升职业荣誉感和经济待遇。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0%。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不仅有助于在微观层面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还能在宏观层面改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局面。 具体来看,如何操作?关键是完善岗位劳动评价体系,重新审视各类岗位的基本劳动要素,比如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等,并据此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此外,要把待遇和个人发展需求、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和股权配置,更好地释放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