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西门子医疗全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深圳奠基……今年以来,外资加码投资中国的消息频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鼓励外商投资。 资本流动是经济活力的“体温计”,更是经济信心的“风向标”。2024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位居全球前列。数据显示,中国依然是跨国投资的高地,“到中国去”正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共识。 中国机遇体现在有序扩大自主开放的政策诚意。新时代以来,中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近日,中国发布《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4个方面提出20条有力措施。这释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展现中国以共享机遇、共谋发展为世界赋能的诚意与担当。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投资中国”的品牌吸引力必将不断增强。 中国机遇体现在发展大势向好向新的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正是因此,很多跨国公司都看好投资中国的长期发展前景,深耕中国的意愿非常强烈。同时,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体现在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所带来的广阔空间。从《黑神话:悟空》在电子游戏领域的突破,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国内外市场一路高奏凯歌,再到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宽空间的同时,也让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不断加码。 下一步,以更多务实举措吸引和利用外资,要继续做好负面清单的“减法”、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让外资企业更加安心、放心、有信心。一方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另一方面,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此外,还可以在入出境、停居留等方面为外企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目前,中国在降低“进”的门槛、对接“高”的标准、提升“促”的水平、营造“优”的环境等方面不断进步。这一共识始终未变: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场景持续“上新”,撬动消费新活力 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 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让更多城中村变为城中景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责任更是机遇 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一路生花” 推动更多惠企政策落准落稳落实 (责任编辑:年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