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从“嫦娥”探月逐梦星辰大海,到国产机器人惊艳全球,再到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横空出世,一大批年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由中青年组成的主创团队正在挑起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大梁。 实践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处理好这一重大关系,就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一方面,做好专业调整的“加减法”。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应不断增强前瞻性、精准性。2024年,教育部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与此同时,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新专业兴起,深度交叉融合专业开始转型升级。近日,清华大学决定有序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5年拟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同时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打通产教融合的“堵点”。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调动产业界和高校的积极性是有效方法。不久前,小米集团产教融合基地在江苏常熟落地。此次项目集人才培养、认证考试、交换体验、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将推动领军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企业孵化。扎实推进产教融合,未来还可以通过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跨组织联合培养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跨界合作,在科研、生产、管理实践中培育和发现人才。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