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念好就业经,共赴“春天里”

2025-03-11 17:23:07 王维砚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我的学生问我,人工智能会抢走我们的‘饭碗’吗?”今年全国两会上,浙江杭州技师学院整形涂装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金龙代表与其他代表分享了这个问题。对此,他有自己的思考:“千人千面”的创意实现,仍需依靠工匠的创造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新职业、新岗位会为技能人才就业打开新的空间。

今年全国两会,稳就业是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打造‘AI就业友好型社会’”“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代表委员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令某些领域或某些岗位的工作实现效率跃升,进而带来部分职位被代替的现象。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新业态、新技术必然会带来新机遇、创造新岗位,因此要从培养适应新变化的人才、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实现更多人的高质量就业。比如,曾经工厂一线常见的传统车工岗位,一度被讨论会不会被数控技术取代。实践表明,经过多年发展,老车工完全可以转型成为数控技能人才,工作环境更好、效率更高、待遇更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在经济形势复杂、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这一目标体现了国家加力稳就业、促民生的决心。代表委员围绕就业领域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提供的解题新思路,更让网友直呼“说到心坎上了”。

立足新变化、新趋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打出政策“组合拳”激发就业新活力。稳定存量,“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拓展增量,“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升质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这份“政策礼包”既延续了近年来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又释放出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发展的新信号。

全国两会现场,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到了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对于就业生态的重塑作用。“利用好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紧扣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银发经济,编制发布急需紧缺职业、未来就业需求目录,不断挖掘就业新增长点”……新业态、新技术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解锁了新空间和新期待,也有望让更多人能够向“新”发力,逐“高”而攀。

在新变化、新趋势面前,保障就业必须靠发展,只有把经济“蛋糕”做大,才能把就业“蛋糕”做大。这需要更多的努力,比如引导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让就业“蓄水池”更充足;深化教育和产业改革,让就业“引擎”更强劲,数智赋能就业服务体系,让就业供需更匹配;确保重点群体充分就业,让就业基本盘更稳定……

会场之内,3月9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社部部长明确表示,今年将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稳定招聘规模,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人员数量。“一揽子”加力版的政策让不少求职者感到安心。

会场之外,“金三银四”的春季招聘正火热进行,一场场特色招聘、一趟趟务工专列、一次次就业帮扶,都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就业群体,实现求职与招聘的“双向奔赴”。

期待会场内外的政策暖意能够持续提振劳动者的就业信心,助力他们走在就业的“春天里”;期待政策的含金量不断转化为劳动者切实的获得感,让他们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