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数字文明演进,城市发展样态、格局及其进程正被重塑。智慧城市作为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成为数字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城市转型发展样态。其成长韧性与可持续力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及城市发展潜质的重要标尺。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既是技术革命的试验场,也是人类文明样态向更高维度跃迁的缩影。当下“杭州六小龙”的火热出圈,彰显的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东方力量”,更是智慧城市从“数本到人本”深化演进的诉求。 一是技术跃迁与治理重构:智慧城市的内生动力与失衡隐忧。“杭州六小龙”的爆发式显现,印证的是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的底层支撑,更是通过技术外溢重塑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智慧城市并非数字技术堆砌,其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张力。智慧城市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基于虚实二维的治理体系重塑。若城市治理过度崇尚算法至上,赖于算法决策,城市将陷入“数本主义”,而加剧信息茧房、认知割裂与社会分化,人类社会也将湮没于数据流与算法权力而丧失主体性。“科技向善”的实践注脚,彰显的是从“数本向人本”跃迁的深层诉求。 二是伦理困境与制度创新:数字文明演进的双重命题。数字技术的普惠性表象下,潜藏隐私侵蚀、算法歧视、技术垄断等系统性风险。这无疑对企业技术研发的伦理审查全流程嵌入、算法备案与透明度评估机制建立等提出诉求;更对智慧城市的“技术向善”提出拷问。须构建“规制—反馈”的动态平衡机制,在“技术赋能—公众参与—政策迭代”闭环中,推进“技术—法律—伦理”三位一体,助力数字文明演进。 三是场景融合与共生发展:从“城市机器”到“生命共同体”。面向未来,必须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实现智慧城市从“单点突破”向“全域融合”提升发展。借助“开源社区实体化、园区+孵化器”等模式,推动算力、算法、数据开放共享,形成“技术赋能—公众参与—政策优化”的良性循环;释放多元主体创新活力,实现“政府主导—企业执行”的垂直模式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民参与”的共治模式深化;彰显智慧城市的和合共生发展样态及其聚合价值。 “杭州六小龙”的故事,既是技术创新的史诗,也是数字文明演进的地方叙事。当宇树科技机器狗穿越良渚古城遗址,当《黑神话:悟空》全球玩家透过游戏感知东方哲学,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文明基因的数字迭代。 智慧城市的未来不是算法统治的“美丽新世界”,而是技术赋能与人本价值交响的“理想国”。 在算力竞赛白热化的今天,“六小龙”崛起传递的信号更是: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不是GPU数量或算法复杂度,唯有将人的尊严置于数字化核心,方能在数字文明十字路口,锚定人性之光,在数字文明浪潮中锚定人本坐标,书写属于该时代的人本主义智慧篇章。 (作者系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武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