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人工智能重塑消费图景 一场静水深流的生活革命

2025-03-21 11:58:26 毕舸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玄关的感应灯在暮色中自动亮起,智能床垫悄然调整着睡眠角度,数字人导游在博物馆讲述千年往事……这些“未来感”十足的场景,如今正成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一幕。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正在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加持,共同推动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消费升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加速推动自动驾驶、智能穿戴、超高清视频、脑机接口、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将技术赋能消费的顶层设计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场由政策牵引、技术驱动的变革,正在重构消费市场的底层逻辑,从单一商品交易转向全场景服务升级,从短期刺激需求转为培育可持续消费动能,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普惠,激活超大规模市场的纵深潜力。

正如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所表示的那样,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拓展出多样化的消费新场景,发展以“人工智能+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可以带动消费者群体“想消费、能消费、会消费、乐消费”。当下,多个领域呈现人工智能应用提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的趋势,也带来新一轮消费热潮。

比如,智能家居的普及浪潮,印证了技术对基础性需求的创造性满足。智能系统通过感知环境与学习习惯,实现“无感化服务”,消费者不再为单一功能付费,而是为系统性解决方案支付溢价。技术带来的内生增长动力,突破传统家电行业的增长瓶颈,催生出家庭数字化改造的蓝海市场。床垫动态调节支撑曲线守护健康睡眠,照明系统根据生物节律优化光环境等,技术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对文化消费的改造同样具有示范效应。AI工具将艺术创作从专业壁垒中解放,通过风格迁移、元素重组等技术,让当下年轻人的个性化审美需求获得低成本实现路径。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则打破时空约束,数字人导游与文物活化展示既保留文化原真性,又创造沉浸式交互体验。“传统元素+技术表达”的模式,有望破解文旅消费同质化困境,为区域文化资源开辟出可持续的变现通道。

当然,“AI走进寻常百姓家”并非一蹴而就。智能设备间的协议壁垒、AI训练数据质量参差、数字人交互自然度不足等问题,折射出消费端技术革命对产业链的倒逼压力。显然,这需要通过建立跨行业数据流通标准,既保障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又为算法优化提供高质量燃料;通过重点领域技术攻关与场景试点,推动人工智能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只有拉通政策、技术、公众需求,目前面临的各类问题和挑战才能逐步得以破解。

当前促消费政策与技术创新形成双重共振:一方面,稳就业、增收入、优环境等举措夯实居民消费能力,激发人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二者共同构建“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正向循环。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本质是对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深度开发。一旦14亿人口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细分市场,消费引擎的潜力将得到几何级释放。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