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以下简称:福建中行)积极响应监管单位号召,聚焦“维护权益”主题,全面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工作。 全领域构建教育宣传传播矩阵 福建中行依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教育宣传自有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 线上,福建中行利用自有官方微信公众号金融消保平台发布金融知识普及文章、视频和动画,内容涵盖八大权益、投资者教育、防范非法代理中介等多个方面。通过生动形象的图文或视频展示,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金融诈骗的常见手法和防范措施。 线下,福建中行则通过营业网点、社区活动、校园讲座等多种形式,将金融知识送到消费者身边。例如,在营业网点“公益性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专区”,摆放金融知识手册和教育宣传读物,方便客户随时取阅。此外,福建中行还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和反馈。通过平台上的互动问答、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疑惑,不断优化教育宣传内容和形式。 全周期策划教育宣传活动 福建中行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贯穿全年的消保教育宣传活动,确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深入性。 在“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期间,福建中行组织全省地市分行开展“山海城”消保系列活动。活动围绕“三创一延”,即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宣传形式、创新合作联动以及延伸服务阵线,将金融消保融入福建独特的山海城发展格局,组建多支宣传队伍,打通金融消保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在山区,教育宣传队深入乡村,借助当地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融入金融消保知识宣传,让山区居民在享受民俗文化的同时,有效抵御非法金融中介的侵害。在海边,教育宣传队贴近渔民的实际需求,利用海岛广播站等多渠道宣传相关知识,实现了金融知识的全覆盖。在城市中,福建中行结合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宣传,让游客和市民在感受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接受金融消保教育。 全媒体创新教育宣传表达方式 福建中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概念转化为生活化语言,使消费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提升金融知识宣传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3·15”活动月期间,福建中行联合福建省信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开展“非法中介有‘贷’价 金融消保守万家”主题直播活动。直播中,专业人士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非法贷款中介的“套路”和防范措施。 针对老年人、青少年、新市民、乡村居民等重点群体,福建中行以揭示和解析各类骗局为核心,在活动期间发布《戴着鱼头套的人》原创短视频;围绕“代理退保”“代理维权”“减免债务”等不法中介乱象,福建中行制作《金融问题开盲盒?别让非法中介套路你的钱袋子》大学生系列推文;将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和福建民俗相结合,推出“闽韵话民俗--消保大挑战”线上知识互动问答活动。 同时,福建中行还借助媒体力量共同发力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金融安全防线。如通过多家媒体,广泛传播金融消保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公众对金融消保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全方位提升教育宣传效能 福建中行注重与各方联动,建立协同机制,合力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覆盖面,提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效能。 一方面,福建中行联合福建地区中银集团综合经营公司共同成立“打击非法金融中介”联盟,通过联合教育宣传、信息共享等方式,共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另一方面,福建中行积极与公安机关等外部单位合作,针对高风险受骗群体实施临时性资金保护举措,阻断诈骗资金流转,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福建中行还加强与高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将金融知识宣传深入到各个领域和层面。 全链条打造教育宣传特色品牌 为帮助金融消费者提升权益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福建中行凝聚共识,始终将金融消保工作作为机构“一把手”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谋划、同落实,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严密管理链条。“3·15”活动月期间,福建中行全省地市分行举办“行长接待日”活动。通过面对面、零距离倾听客户需求、解答疑问、收集建议,将客户诉求转换为服务升级的动力。 在不断夯实提升自身消保意识与纠纷化解能力的基础上,福建中行高度关注客户诉求,持续规范并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确保客户诉求得到及时处理,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如打造“社保就近办”便民服务新标杆;上线境外个人线上薪酬购汇业务功能让服务无国界;为瘫痪或病重老人提供金融延伸服务;柜面工作人员悉心敏锐发现异常,联合反诈中心阻止客户识别骗局;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口腔义诊、修剪头发、专题讲座等“送温暖”服务等。 未来,福建中行将继续秉持“金融为民,消保先行”的核心理念,把金融消保教育这项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