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产业经济 > 正文

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批量“造人”=没“钱”途?

2025-04-07 10:53:09 林华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叶同辉  

近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对外界喊话:“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并表示目前看不到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潜力。此番言论无疑给人形机器人赛道来了“当头一棒”。而就在同一时期,国内首款量产人形机器人“优必选WalkerX”正在工厂矜矜业业地“搬砖”,完成“群体智能”工厂巡检实训。资本市场的投资情绪与产业界的稳扎稳打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相关领域共发生431起投/融资事件,其中亿元级融资事件98起,千万级融资事件104起,与2023年相比增幅超过20%。“科幻梦想”催促资本市场集体快速涌入,却被“现实骨感”打了个措手不及,是行业泡沫过剩?还是资本的投机困局?商业化之路又在何方?

资本狂热与“摸不着”的商业价值

为何资本突然押注后,又“突然”离场?2024年3月,一条发布在“X”(海外社交平台)的短视频引发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更多想象——人工智能初创公司Figure AI展示了人形机器人Figure 01能与人流畅对话并自主完成递苹果、收拾垃圾等任务;紧接着,特斯拉的Optimus也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展示其行走、平衡、以及在工厂叠衣服等技能;此后国内的宇树科技H1机器人、优必选Walker S等也在2024年的CES等展会上“大秀肌肉”……机器人行业展现出蓬勃生机,投资圈基于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研判,吹响冲锋号角。

从“演示”到“实用”道阻且长

尽管拥有酷炫的演示,但从技术层面看,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还远远不足,例如在复杂物流场景下,遇到货物堆叠混乱、地面有障碍等复杂情况时,机器人往往无法准确处理,这像极了时常让人类处理卡住“滚刷”的扫地机器人,而当机器人群体操作时,难度又要上好几个台阶,这也是前文提到的优必选Walker S系列机器人需要开展“群体智能”协同实训的意义之一,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在大规模应用场景下,还需要做许多前期协同训练工作,商业化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

从成本角度看,一台先进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马斯克曾预测Optimus最终成本可能低于2万美元,但在实现技术成熟、成本下降,到足以“替代”人力之前,投资机构也好、买方也好,都要经历漫长的投资回报期。综合来说,想要机器人从“秀肌肉”,到“拳拳到肉”,真正量产、商业化落地,还需久久为功。

行业洗牌:理性看待产业链长期发展潜力

以上种种说明机器人赛道不值得投资吗,显然不是。2025年2月29日,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吸引了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及英伟达、OpenAI、微软、三星、LG等科技巨头成功完成完成的高达约6.75亿美元融资;英伟达更是将机器人视为其AI版图的重要一环,说明巨头及资本对该赛道长期潜力的认可。部分资本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本质是由于人形机器人尚处在市场验证阶段,投资机构的短期套现诉求无法满足,现在论其商业化是否成功为时尚早,短期商业化落地的能力也不足以衡量其长期发展的潜力。

近期金沙江创投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企业清单及退出情况 制表/林华黎

知名创投人张颖也表示,“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至笔者截稿时,据公开资料显示,金沙江创投已明确退出星海图和松延动力,不过,星海图后续获得了高瓴资本、蚂蚁集团的追加投资,而松延动力也引入北京、深圳等地方资本,有人弃局,也有人入局。值得关注的是,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耐心资本的进入也会持续为人形机器人赛道助添燃料。

价值不在“像人”,而在“能补人”

短期来看,行业必将经历泡沫挤压的过程。我们应当对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声音给予一定包容,这样才能更客观的反映市场的变化和动向,比起“争议”,单一情绪的裹挟更不利于对市场的客观判断和分析。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境遇,我们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律中也能找到参照点,当资本热潮退去,真正具备场景理解能力、商业化实力的“玩家”也将脱颖而出,这是行业结构趋向于稳定的必经之路。

行业也需跳出“替代人类劳动”的固有思维,挖掘增量市场,从“替代人力”到“创造新需求”上进行转变,例如在医疗、应急救援等刚性需求领域下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灾害救援中,发挥机器人在极限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另外,企业应聚焦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摒弃“大而全”的幻想,要抓住各产业链环节中的关键技术关卡,例如ai、传感器、控制系统等一些核心领域的研发开拓。

(本网记者 林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