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首季外贸“成绩单”背后的四点趋势

2025-04-15 18:00:33 许维鸿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4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一季度,我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超10万亿元。这一可喜的数据延续了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势头,为中国经济在2025年开了个好头。

细看这份一季度中国外贸“成绩单”,不难发现背后的四点趋势:第一,经营主体活跃度增强。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52.9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数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达45.5万家,在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总数中占比达86.1%的同时,进出口额达5.85万亿元,增长5.8%,占进出口总值的56.8%,较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对外合作空间不断拓展、加深。我国与传统市场的贸易保持了较强韧性,对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进出口都实现较快增长。同时,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兴国家间的贸易增长喜人,进出口额达5.26万亿元,增长2.2%,高出整体增速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1%。其中,对东盟进出口1.71万亿元,增长高达7.1%;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长也有6.9%。

第三,区域开放布局持续优化。中西部地区进出口1.84万亿元,增长8.7%,增速比全国整体增速高7.4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也达到了17.9%,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这不仅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外贸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更意味着中国外贸发展的区域结构更加多元,降低了对单一区域或市场的依赖,中国外贸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正持续增强。

第四,外贸“含新量”进一步提升。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量增速,电子信息产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增加,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口增长7.6%,占据了外贸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同时,自主品牌产品出口规模逐年增长、占比不断走高,一季度继续增长10.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2.8%。这反映出中国高附加值制造业开始在产品品质之外,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和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以品牌价值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的转变。

笔者常年有机会持续调研宁波、佛山等地的工业制造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源泉有充分的亲身体会:在以数控机床、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之外,中国的出口企业也非常重视与客户的沟通。很多企业都保留着老工友、老机床、老车间,一旦客户有什么“奇思妙想”,这些经验丰富且对需求理解程度高的技术工人很快就能“打磨”出样品,最快速度反馈给客户;一旦设计和工艺讨论结束,就能马上“无缝衔接”到数控机床、批量生产。正是中国外贸企业和全球客户经年累月的积累,才铸就了中国外贸总量和结构的增长和优化。

中国经济近期“热力”升腾,引得汇丰、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对2025年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的预测区间为5.0%—5.4%。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秉承自由贸易、平等交易、惠及民生的原则,敞开大门与全球做生意,不仅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多快好省”,也让进出口贸易成为中国与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多次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外贸进出口也一直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压舱石,保证了世界各国的平稳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格局已然形成,外贸数据的强劲只是中国经济整体结构转型升级、同时追求国家间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合作的表征之一。面对外部动荡风险,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以WTO为代表的捍卫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公平正义的机构,作为真正负责任的大国,为全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贡献。(作者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