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产业经济 > 正文

数据交易新纪元:从要素流通到价值重构

2025-05-02 17:25:00  林华黎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叶同辉  

2025年4月26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以“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为主题落下帷幕,进一步突出地理标志和书画艺术的跨界融合。这场年度盛事恰逢福建省AI医疗数据供需对接会召开,两大事件交织下的行业趋势渐显:数据交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进化,正在重构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逻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实质性突破,折射出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而数据交易背后的数据确权环节,是保障数据顺畅流通的关键。

双向赋能:技术驱动产权保护升级,规则倒逼AI合规化‌

AIGC(AI生成内容)打开了人类的无尽想象,拓宽创作边界,却也让合规使用在“侵权”的底线反复试探。“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孙悟空大战诸葛亮”……利用GPT-4o模型一键就可以把《甄嬛传》魔改生成吉卜力风格,而吉卜力风格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创办的吉卜力工作室所持有的独特风格,一时间,AI背后的训练数据合规性被摆上台面,数据知识产权与越权使用存在急需填补的法律空白,AI技术“魔改”下的“名著”“经典影视作品”赚足了流量,成了年轻人口口相传的热梗,这不仅是对原版权持有者的挑衅,往深了想,流量经济下,AI技术满足了自媒体对“吸睛”“流量”的渴求,但这些留存在互联网的海量“魔改”作品,也极易对出生在当代的“赛博原住民”们造成误导。

2025年2月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人工智能基于抓取数据的知识产权问题》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数据抓取在模型训练中的应用及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冲击。其中,“数据抓取”指的是“通过自动化工具从第三方网站、数据库或社交媒体平台提取信息的行为。”数据显示,当前约70%的AI训练数据集缺乏清晰的来源许可信息。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迫在眉睫。数据具有无形性、无序性、可复制性,这与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对象高度契合,通过对源头数据,及数据登记、采集环节的确权,把侵权风险扼杀在“摇篮”。

从“资源”到“资产”的制度突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将达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到2025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2029年或超4400亿元。这一增速远超传统生产要素。数据交易进入新纪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部分,而想要数据在市场“走得通”“流得快”,就要加快数据资产入表,确定数据产权权属。

数据资产入表,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拥有的数据资源作为资产记录在财务报表中,这意味着数据正式成为企业的“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数据确权则是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解决数据归属和使用的问题。2024年财政部将数据资产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确权数据可按成本法或收益法计量,同年,《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出台,明确数据确权、定价、流通规则,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前提是明确权属边界。2024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全国首例数据竞争案件中,首次确认《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的司法证据效力,标志着我国数据产权保护进入“登记确权+司法实践”双轨制阶段。这一制度创新直接推动数据资产市场化进程。

数据交易正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创新”,制度完善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下,医疗、金融、制造等场景的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投资者需兼顾政策合规性、技术壁垒与场景落地能力,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浪潮中捕捉长期价值。

(本网记者 林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