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车企过度营销 “翻车”是必然

2025-05-19 17:44:59 静 子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近日,小米SU7 Ultra深陷舆论漩涡。选装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宣称“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然而,首批提车的车主实测发现,所谓的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存疑”——其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不能给汽车性能提升带来帮助。目前,数百名车主要求退货,并网上喊话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保持真诚”。

  “车圈”若吹起“浮夸风”,车企“翻车”则是必然。明明车上安装的是主动睡眠促进技术,却鼓吹能有效缓解高血压;前一秒在介绍车门时强调“具备防夹功能”,后一秒某企业家的手就被夹;“脱手驾驶”“全程零接管”“智驾如老司机”,神乎其神的宣传“迷人眼”……一段时间来,部分车企在营销宣传领域“狂飙突进”“野蛮生长”,实际使用体验却不理想,甚至直接或间接酿成悲剧。

  过度营销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车市竞争。近年来,我国商用车发展十分繁荣,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不过,随着商用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为应对与日俱增的销售压力,一众车企纷纷“上新”十八班武艺: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甚至“卷流量”,有的搞企业家IP,有的认为“再不直播就掉队了”。营销过了头,势必也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据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数据分析,新能源汽车投诉量激增、夸大宣传续航参数等花式营销问题榜上有名。

  安全是汽车行业的底线,这一共识必须牢不可破,也必须被抓紧抓实。就在上个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集主要车企,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随后的上海车展上,多家车企在营销宣传上也变得务实了很多。及时纠偏,方能致远。“造车”靠的是“硬实力”,而非“一张嘴”“大流量”,给过度营销和夸大宣传踩“急刹车”,正当其时又十分必要。

  技术而非营销定义车市未来,引领车企发展。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这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我们期待广大车企在研发创新时大胆探索,在落地落实时恪守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