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载49吨,实载150吨,超载率高达206.1%。”近日,甘肃省公安交警部门集中曝光了171辆超载100%以上的大货车,其中一辆货车实载高达150吨。 许多老司机口中的“百吨王”,即车、货总质量接近或超过100吨的车辆,是名副其实的“马路杀手”。研究表明,时速50公里的货车,超限率达到100%时,制动距离和危险系数增加80%,很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同时,?车辆超限重量的增加对路面损害呈几何级数增长,一辆超载2倍的货车行驶一次,对公路的损害相当于正常车辆行驶16次。长年累月的负重,会严重影响路面寿命,若后期养护不及时、不到位,很可能会埋下更大安全隐患。 然而,这却被一部分人“选择性忽视”,更有甚者将“百吨王”视为发财机会,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一些汽车改装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赚取不菲收益,干起了违规生产“大罐小标”“大吨小标”的勾当。此前就有媒体曝光,“花8.5万定制加宽加高挂车可载货150吨”,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而一些运输企业为压缩成本、提高效率,则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将风险转嫁给社会。 长效治超一坎接一坎,任重而道远。近年来,国家频频放招,从发文解决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部门治超执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到交通运输部出台“百吨王入刑”新规,再到各地针对超载货车开展的联合专项治理,可谓用心良苦。而沉疴时常泛起,也让人想到所谓“不超载不赚钱”的无奈。 有运输企业负责人就坦言:“超载罚款5000元,但多拉货物能多赚上万元。”但这种“多拉多跑”的畸形运输模式,亦揭示出公路运输行业长期低门槛、低利润的困境。据《2022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受货运需求不足、运力供大于求的影响,市场总体运价被拉低。加之运输成本上涨、车辆和司机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结果,货运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怪象,守法合规者反而面临饭碗不保的困局,运输安全防线同样面临被侵蚀的风险。 根治“百吨王”,改善行业生态刻不容缓。比如,开好“正门”,鼓励车企研发和投入“合规高载重”车型。再比如,打破“超载即盈利”魔咒,通过试点“运费指导价”机制、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等重构行业利润逻辑……相信经过系统施策,治理大货车超载问题将不再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