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凝聚大湾区发展合力的基本向度

2025-06-30 19:27:20 赵中源 黄罡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在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举足轻重。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跨制度、跨区域协同体系,通过全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各类要素向战略性产业集聚,并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多种分配方式的有效协同。因此,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从跨制度、跨区域与跨文化的差异共存格局中,进一步促成开放包容、高度融合的发展活力与合力,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制度与机制衔接

  “一国两制”为大湾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成新型生产关系更迭,奠定了基础性框架。推动制度与机制衔接,是实现大湾区从“物理拼接”到“化学融合”的核心任务。当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独特现状,既赋予大湾区差异化发展优势,也客观造成市场准入、行业标准、专业资格认证等领域的制度壁垒。

  为了突破制度壁垒与机制瓶颈,持续推动跨区域的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首要任务是建构差异化规则分类对接体系:对金融、数据等敏感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安全评估”制度,在新兴产业探索“三地共商标准”。其次,在立法与司法领域,建构立法、司法协调机制,统一对各领域立法,并拓展法律执业互通。同时需健全协同治理体系: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实体化为常设协调机构,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量化三地对接成效。此外,应创新公众参与渠道,开通意见征集平台和建立规则调整响应机制,形成呼应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和制度落实机制。目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行的税收政策、货物贸易、人员往来等方面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创新,正在为三地产业的多元融合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与活力。

  推进产业协同与市场资源对接

  推进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实现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大湾区城市群在发展基础、发展理念、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异,给大湾区整体协调发展带来了现实挑战。因此,须以差异化定位为基础,瞄准高质量协同目标,强化产业创新链与市场要素配置的双轮驱动。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支付服务体系创新,构建“卡码终端+跨境支付平台”,实现跨境支付的无缝衔接。二是推进立体交通网络优化,加密连接大湾区城市群,以及辐射周边区域的高铁网络密度、完善大湾区机场群布点及其协同运营。三是构建产业协同载体,推进国际化科创平台建设,推进“大湾区研发+跨境制造”协作机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优化特色产业园区布局的协同发展。四是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形成大湾区核心城市群聚焦研发与周边城市群聚焦生产的产业链。与此同时,推进市场规则的有效衔接不可或缺,以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推进人才、物流跨境流动便利化、有序化,并灵活发挥人才作用,最大限度培育和发掘一体化市场优势与潜力。进而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基于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定位,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产业,以形成绿色产业链闭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就是典型案例,通过整合四地创新资源,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在此实现了跨区域协同创新。

  深化文化融合与协同治理创新

  推进文化交流与治理机制创新,是增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支撑。大湾区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特别是近代以来港澳两地历史演变形成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带来认同建构的治理新课题。需通过协同治理推动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在尊重“一国两制”制度安排的基础上,按照文化认同促进发展合力的目标要求,着力强化文化治理的系统性与协同性。

  首先,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交流机制,包括政府主导的官方交流、社会组织参与的民间交流以及市场驱动的商业交流,形成全方位的交流格局,并不断丰富交流形式和内容。其次,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搭建虚拟文化交流空间,实现文化资源的广泛共享和互动交流。尤其是通过大湾区数字文化平台的创建与粤港澳之间用户的持续积累,来实现文化资源的跨境共享和文化认同的虚拟构建。最后,创新跨区域文化治理协调机制,构建战略协同层、政策协调层、执行落实层的三层架构,统筹规划大湾区文化发展战略,协调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文化治理合力。尤其是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重要文化品牌活动的持续建设,为不同文化的展示、交流和融合提供平台,将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与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机统一。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建设健全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服务标准对接、资源互认和待遇均等。通过系统化的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大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将大湾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过程中,增进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

  维系情感交融与价值共识同频

  跨制度衔接、产业协同推动的“物与物”的高效交换,与跨文化交流促进的“人与人”的持续交往相契合,将进一步催化粤港澳三地的情感共振。这种共振通过持续互信积累,可转化为支撑协同行动的价值共识——这正是破除因历史差异形成的“心理距离”、凝聚发展合力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通过情感交融促成共生共情共识的机制建设,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人文根基。

  一是缔结穿越身份认同差异的情感纽带,培植人与人之间、协作单位主体之间、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利益共同体、信任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二是建构超越经济生产差异的国家归属感,通过共同举办国家发展成就展览以及港澳青少年赴内地考察的系列交流等一系列具体实践和象征活动,促成情感上的国家认同。三是建立价值共识机制,推动三地在发展理念、治理模式、社会价值等方面形成共识。近年来,通过定期举办大湾区发展论坛、青年交流活动、教育合作项目等,有效增进了三地青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数据显示,2024/2025年度有超过3.2万名香港青年到内地及海外交流,通过深入内地企业实习,港澳青年增进了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认同,也为大湾区建设储备了人才梯队。

  【作者赵中源系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罡系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常规项目(GD22CMK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