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鼎力支持特朗普的马斯克,因《大而美法案》的分歧而与之决裂,宣布成立“美国党”。目前,马斯克已向美国选举委员会提交了注册文件。尽管新政党生存空间极为有限,但马斯克创党的举动,直指美国政治体制的重重矛盾。“美国党”或许难以改变既有局面,却是美国政治撕裂中的一次“破窗试验”。 尽管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美国党”成立,引发广泛关注与舆论狂欢,但若想真正打破两党格局,让“美国党”成为制度化政治存在,比发布一条推文复杂无数倍。美国是典型的“多数获胜制”代议民主体系,这种制度结构对第三党极不友好。从联邦层面来看,新政党若想在总统选举中推出候选人,需在50个州分别完成政党注册与联署签名程序,仅这一项就需要至少数十万份符合规定的有效签名,且各州截止时间、签名门槛、认证方式均不相同;更不必提各级政党代表大会的组织成本与政治整合难度。 程序复杂只是“第一道门槛”,更深层的障碍,源自美国两党制度的“结构性牢笼”。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政治便由共和党与民主党长期垄断,第三党从未真正撼动其执政格局。两党在国会席位、州议会、选举机制、媒体传播乃至政治募款体系中早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闭环,对任何制度外力量都构成压制。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党派身份已经成为一种近乎部落式的文化认同,与家庭、地域、信仰和生活方式深度绑定。让一个“民主党家庭”或“共和党家庭”的成员转投一个全新的、没有历史传承的“美国党”,其难度可以想见。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马斯克高调宣布成立“美国党”,折射出美国政治体制内部正在不断扩大的裂痕,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的剧烈变动。“美国党”声称要代表“80%的中间选民”,这是对美国“代表性危机”的精准捕捉。长期以来,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却无力化解财政赤字、社会分裂、移民危机与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选民信任日益崩塌,政治极化恶化为制度僵化,而利益集团的绑架则让两党日益脱离普通民众的真实诉求。一个巨大的、对两党都感到厌倦和疏远的“政治孤儿”群体正在形成,他们渴望一个能够超越党派争斗、关注常识和实际问题的政治选择。这个群体的存在,是未来政治变局最肥沃的土壤。在此背景下,马斯克提出“非左非右、面向未来”的新政治路线,是对失灵体制的一次反击。 在这个旧政治无法涵盖新问题、旧政党无法回应新焦虑的时代,马斯克式的“另起炉灶”是美国社会转型压力的集中爆发。尽管“美国党”面临注册程序、基层组织、媒体话语权等多重挑战,但它代表的,不只是一个政党标签,其存在本身,已是对美国现有制度的警示。马斯克以“美国党”凝聚“中间群体”的尝试,也会迫使两大党进行内部改革以求自保。为了防止选民流失,民主党或共和党中较为温和、务实的力量可能会抬头,试图将马斯克所倡导的技术创新、财政纪律、减少官僚主义等部分议程,纳入自己的政纲,从而“吸收”第三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党”即使失败,也可能成为推动两大党进行适应性变革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