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1月9日讯 比起吃穿住,生活用品的涨价动作颇有“潜伏”的意味——因为化妆品也好,卫生纸也罢,谁都不是天天买,且商品单位分量小,涨起价来不过是一两元或一二十元的幅度罢了。可是,相信细心人士们早已经发觉,这些平时从指缝间流走的小钱,一年到头算计下来,原来也是一笔叫人心疼的账。

当然,用还得用,买还得买。最关键的是,时下这当儿,我们该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尽可能将这种“潜伏式”涨价的影响降到最低?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人盲目加入“海豚(囤)族”大军,却造成不少浪费。这是为什么呢?本期报道会告诉你。毕竟,什么东西适合囤,该怎么囤,这都是一门学问。

生活日志 “小资女”无奈变身“邻家女”

家住泉州市区阳光巴黎的“小资女”洪小姐,正大有无奈走平民路线的趋势。这些日子,她见人就倒苦水,说自己往常用惯的一款国际品牌护肤品,原来一瓶洗面奶80多元,这阵子已经涨到100多元,其他如爽肤水、护肤霜,也是样样都涨,涨幅均达20%以上。算计之后,洪小姐终于还是放弃了,改买了一个知名度不大的品牌。不过,钱倒是没再多花,可也没省下,毕竟这款品牌也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涨了价,所以一瓶洗面奶、一瓶爽肤水和一瓶护肤霜买下来,还是花去她200多元。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除化妆品外,很多生活日用的小东西都涨价了,洪小姐从前的小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变得“缩手缩脚”,竟常常碎碎念起来。单说她不久前去买拖把,一模一样的东西,以前一把11元,现在一把要18元,“拖把都快用不起了”,这事儿让洪小姐念叨了好几天。她开始“反省”,就凭她每月2000元的收入,早就应该懂事学做普通“邻家女”,样样精打细算才对。

说起生活用品的涨价,45岁的徐女士算得更细致:原来一袋18元的卷筒纸,现在涨到20元出头;原来小瓶装洗发水一瓶10元,现在涨到14元;沐浴露从每瓶20元涨到23元,洗衣粉一袋涨了两三块,一年下来这些小东西要多花三四百元。

家装、家电等商品的涨价则开始让家庭中“挑大梁”的男人们叫苦了。陈先生最近装修新房子,到家电市场一打听,心都冷了。他记得自己2005年买过一款品牌热水器,才2000多元,款式和功能都不错。而现在市场上,标价在两三千元的热水器,连液晶显示屏都没有,款式功能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几年前当他提前打听过厨房橱柜价格,做一个3米多点的橱柜,当时的报价在5000多元,可是现在,同品牌同款式的橱柜都得上万元啦。


背景链接下半年家电价格预计还涨10%

据中国卫生用品网徐耀林经理介绍,今年生活用纸市场经历了3轮涨价潮,皆是大品牌带动小品牌涨价,涨幅多在30%左右。且仍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生活用纸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全球提倡环保、资源减少等客观原因,未来纸品的成本还会继续增加,纸价必是不断攀升的。

另据国美泉州万祥店的成店长介绍,最近五六年,由于钢铁价格一直上涨,导致热水器、冰箱和橱柜等家电产品的成本不断攀升,部分产品价格早就翻了倍。由于今年6月起高能效空调补贴幅度大降,也导致所有品牌的空调都涨价了,大多数的涨价幅度在20%~30%。中国轻工业网也报道称,由于原材料涨价,今年下半年家电预计要涨价10%。

化妆品方面,另据人民网相关报道,由于原料上涨,早从年初就有许多大品牌化妆品开始调价了。

不仅如此,9月1日起海外代购关税额的大幅提升,使免税额由现在的最高500元降至50元,更加速推动了化妆品的新一轮涨价。

达人分享 “海豚族”的旁门秘籍

采访中,泉州一位卫生用品企业高管向记者打趣说,纸涨价了是最无奈的,人总不能为此回到用树叶擦PP的时代吧?确实,很多生活日用品,是不能靠节省不用来解决经济问题的。这里还要善意提醒一下曾经的“小资男女”们,以前不知柴米油盐惯了,现在CPI跑得这么快,该尽快学学如何当“巧妇”了。如何在日用品上巧买便宜货,民间不少“海豚(囤)族”都有“旁门左道”可以学。


省钱样本1 陈阿姨

年龄:60岁 住处:宝洲街

省钱招数一:抢购新开业的店

新店新开业,为促销常会拉客,放血一次,这时候去买特价品是真正的实惠。陈先生的朋友就曾在一家开业打折的店里,抢购了10个枕头,99元的才卖19元,足足省了800元。这类信息很容易在报纸上获得,对于需要购买大宗商品的人家,关注一下报纸,届时过去抢购特价商品,省个几百几千的都没问题。

省钱招数二:别冷落偏僻小店

不是非常必要,不要到豪华路段、工作人员众多的店里去买东西,因为这种商家成本很高,这些成本都会转嫁到顾客身上。同样商品到地段不好,生意清冷的店去买,通常都会便宜不少。特别是大卖场里,那些位置比较排后,或拐角处的店,都是质量可靠,价格也相对会比较优惠的。陈先生曾在一家大卖场看到一张床要5000多元,后来他在另一个偏僻路段的小店里,买到同样一张床,只花了2000多元,价格差了一倍。


省钱样本2 李小姐

年龄:24岁 住处:丰泽区

省钱招数一:化妆品买小样

网上有一种化妆品小样,都是品牌的,质量很好,价格都比同品牌产品便宜一半。由于这种小样一般是商家用来做赠品的,实体店里买不到,而且商家为做广告,都会保证其质量,又因为它的包装小,量少价格低,通常不会有人去造假,这类商品性价比很高。现在有不少人就长期买化妆品小样,既能用到大品牌好质量的化妆品,用钱也不多。

省钱招数二:圣诞节“囤一把”

一年里需要用的化妆品,也可以在圣诞节时,通过代购一次性囤足。因为每年的圣诞节,美国的品牌化妆品都会大打折扣,通常会达到5折,一年也就这一次,使用化妆品比较固定的女士可以通过代购一次性买足。一般化妆品保质期3~5年,也不像衣服有款式变化,而且长期用同一品牌化妆品对皮肤有好处,所以每年囤一次化妆品还是很值得的。


省钱样本3 徐先生

年龄:38岁 住处:安海

省钱招数一:扫货博览会

现在城市里经常会举办一些博览会,而商家一般在展览会之后就会现场把展品卖掉,因为卖展品的时间非常短,通常就是一两天时间,所以商家都会大打折扣,特别是最后一天下午,很多打到一两折。大家可以关注这个类信息,到最后时刻去扫货,一般都可收获不小。

省钱招数二:寻购工业次品

这个方法应该是泉州市民较有优势的,像恒安之类的纸品制造企业,在制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有瑕疵的纸,厂家会把这些纸简单包装后,放到工厂附近门市部销售,都是论斤卖,价格比成品市场价少一半还不止。而且这些纸只是观感上不太好,一点都不影响使用质量。市民可以召集一些人,一次性去团购,也可省下不少钱。

□业内推荐

试试“闭店团购”

国美泉州万祥店成店长支招称,购家电可以参与“闭店团购”,家电销售企业经常会与一些单位联盟,让其员工优惠团购,非该单位的员工只要与该单位取得联系,也可以一同加入,这种团购活动的优惠幅度为5%~10%,买大宗商品十分合算。当然,还有一个享受补贴的方法,就是家电以旧换新。

核心提示 谈到目前的菜价,市民们普遍感觉就是一个“贵”字,一根大萝卜或一棵大白菜都得要七八元。据了解,福州蔬菜从田间到零售市场加价幅度是一倍甚至两倍,而其中流通环节仅两三个,那么福州菜价到底贵在哪个环节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收购价:仅是零售价30%至50%

上周日记者对福州菜市场和超市销售的蔬菜价格进行了调查,在金山和交通路等地的菜市场,萝卜、白菜每500克都是2元至2.5元,上海青也是2元至2.5元,空心菜卖4.5元。

而家乐福、永辉超市的蔬菜会便宜不少,像家乐福宝龙店萝卜每500克促销价1.58元,永辉黎明店卖1.98元;上海青家乐福每500克卖1.98元,永辉卖1.68元;大白菜永辉卖1.38元;空心菜永辉和家乐福每500克都卖3.58元。另外,同是永辉,不同分店的售价不同,像江南水都店,大白菜每500克仅1.18元。

记者在超市注意到,不少白菜和萝卜在称重后又被市民扔回到菜堆里,销售人员说,大的萝卜一根都有2公斤重,一称往往都要六七元,很多人一看这么贵又放弃购买了。

“现在大家都说菜价高,我们也是没办法,进货价高了,我们也只好提价卖,不然我们都没钱赚。”部分菜贩和超市销售人员说,与去年比,现在很多蔬菜价格都涨了近1倍。

福清市蔬果行业协会会长施忠辉透露,在我市福清、长乐、闽侯等蔬菜生产基地,现在多数蔬菜的收购价每500克都不会超过1元,仅是目前市场零售价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像包菜每500克收购价0.7元左右,萝卜每500克收购价0.8元左右,但经过批发等几道中间环节,这些蔬菜的价格就翻倍了。


菜农:需求旺利润增加两成

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蔬菜生产流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福州蔬菜从田间到零售市场的中间环节并不多,从流通模式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超对接的蔬菜,这种蔬菜流通基本就是菜农和超市两个环节,由菜农直接将蔬菜供应给超市;另一种是途经批发市场,再由批发商转给零售商。后者的总体流通费用会比前者高。

福州仙富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克海被称为“萝卜大王”,他种蔬菜已有10年时间,如今萝卜种植基地近千亩,产品主要供应福州超市。

李克海说,今年行情不错,去年每500克萝卜收购价仅0.6元至0.75元,今年可以达到0.9元左右,近几天价格比较高,利润也提高了些,每500克利润达0.4元至0.5元,但过段时间萝卜大量上市后,预计收购价会下调些,利润也会跟着下降。

“今年种植成本比去年增加不少,像人工工资,去年一天一人只要35元,而今年要45元,如今基地每天都得用两三百个工人,成本每天就得多出两三千元。运费也涨了,一车涨了1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外地市场需求的提升。”李克海分析说,福州近来蔬菜种植受天气影响不太明显,所以他的萝卜产量与去年比相差不大,达4000公斤至5000公斤,但像莆田等地受到台风影响,蔬菜产量下降,拉升了整体菜价。

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了数万亩蔬菜基地。昨天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受天气影响,很多地方的蔬菜种植量都有所减少,像海南以往都是蔬菜往外卖,如今却要从其他产地引进。近来蔬菜价格涨幅大主要是受这一因素影响,他们公司近来三分之二的蔬菜都调运外地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自然上涨。他们的种植利润与去年比提升了20%左右。

施忠辉也表示,现在人们的蔬菜消费量也增大了,据统计,目前农村蔬菜人均年消费达100公斤,而城市的年人均消费量在150公斤左右,与前几年比增加了三成左右。


批发市场:利润一成左右

原来的福州亚峰蔬菜批发市场迁至南通后,南通蔬菜批发市场成为省内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福州市区绝大部分蔬菜都来自于该市场。该市场副总林修建告诉记者,该市场的蔬菜有两个来源,一是外地菜,这部分蔬菜由经销商引进销售;二是本地菜,多数由本地菜农进场销售。

林修建说,对本地菜农来说,因为销售的是自家菜,所以售价基本就是田地价加上运费及在市场的销售费用。批发市场的收费并不多,平摊下来估计仅5%左右。加上其他各种费用,估计在批发市场的售价会比田地价多10%左右。而对外地菜的经销商来说,他们同时也是配送商,销售靠的是量,所以估计利润也不多。昨天一位和蔬菜销售打交道多年的郑先生透露,配送商的纯利估计也在10%左右。

对之前市场搬迁致使卖菜成本提高的说法,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前段时间该局也召集了各方人士进行了解,据反映市场搬迁后,包括增加的市场内板车费、运输费等,增加的卖菜成本在10%左右,但不至于造成市场价格过大波动。林修建也表示,这一成本增加的幅度如平摊在菜价上,500克也就增加0.1元左右。


菜贩:每500克赚四五角

记者了解到,南通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都会对蔬菜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进行统计分析,如上周日白萝卜的平均交易价为每500克1.05元,白菜平均交易价为每500克0.58元,空心菜为1.44元。而福州菜市场的售价是平均批发价的1倍甚至两倍,那是不是蔬菜零售环节的利润很大呢?

叶女士一家在金山一农贸市场卖各种蔬菜,包括萝卜、白菜、包菜、上海青等十几种,每天的进货量达几百公斤。上周日近11点,她的蔬菜还是满满一摊,她告诉记者,到下午或傍晚就得降价好几角卖,要是卖不掉,第二天就更难卖了。她说,批发市场同一种蔬菜一天内价格都会变好几次,比如质量差的白菜批发价每500克仅0.1元,而好的新鲜的则要1.4元。农贸市场卖的菜只能进比较新鲜的,不然市民不愿意买。所以菜贩只能每天都赶早,甚至凌晨一两点就得去采购。

“其实我们的经营成本也很高,比如批发市场搬迁后,运费增加了,只好几家联合包车去采购,一车的运费得100元,平摊到菜价上,就得每500克增加1毛左右,还有蔬菜的包装网袋一个得0.3元至0.5元,卖菜的摊位费、蔬菜损耗等等。”叶女士说,扣去各种成本,菜贩每500克也就赚四五角的辛苦费。


超市:蔬菜损耗最高达40%

“大家都说我们零售商的利润最高,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昨天,一谈到高菜价,福州几家超市相关人士都向记者抱怨。

据介绍,进入超市的蔬菜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来自农超对接的蔬菜基地;二是由批发市场的供应商配送。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常超市的销售价会比采购价高30%至40%,但并不是超市的利润就有这么高,实际超市销售蔬菜的损耗相当大。

新华都超市相关人士说,像白菜的损耗最大,最高时达40%,有些市民把白菜外层剥掉,只剩下里面的几层再拿去称重。永辉超市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平均起来,蔬菜的损耗率近10%。

作为上市公司,新华都在2010年中期报表分析显示,生鲜类产品的毛利率为11.49%。


新闻观察

降菜价还要从规模着手

通过从蔬菜种植到零售终端的调查,记者发现蔬菜的流通环节并不像很多市民想象中的那么多,而且每个环节提取的利润似乎都很合理,但福州零售市场上的菜价为何还会比田间价高出一倍甚至两倍呢?综合分析可知,这和目前蔬菜供应链上过于分散的种植、经营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种植环节,福清市蔬果行业协会会长施忠辉告诉记者,如果是从种植户看,目前福州蔬菜种植90%都还是散户,多数种植面积仅有几十亩,如果是换成几千亩的规模种植,那成本无疑可下降不少。其次是销售,记者注意到,目前福州虽有不少生鲜超市,但分布在各大街小巷、社区的菜市场销售蔬菜的比例仍相当大,而这些菜市的价格比生鲜超市的普遍高20%至30%,究其原因,分散的经营模式无疑也增加了不小的经营成本。

福州市商贸服务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福州蔬菜农超对接的比例仅两成多,比例还不大。但农超对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规模生产,目前国家鼓励农村土地进行扭转也正是要发展规模农业,推动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我省多位农业专家告诉记者,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差距就是缺乏规模运作。像美国的家庭农场规模都很大,平均约200公顷,生产机械化、企业化经营,形成大生产格局,而且经销环节也多是通过大型批发商或协会、相关组织来大规模运作,这些都很值得借鉴。

(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谢充灵)

“自己种的蔬菜绝对绿色,吃着放心,而且还能节省开销!”张阿婆对自己种的蔬菜很是满意。

□早报记者 许钹钹 王柏峰文/图

芥菜、小白菜、韭菜、葱、蒜……南安洪濑镇郊二路张阿婆家的天台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在清风中摇曳。张阿婆的身影穿梭在其中,一会儿给青菜浇浇水,一会儿将已经绿得发油的青菜整齐地切下,再用红绳系上。住在附近的女儿女婿喜欢吃青菜,张阿婆时不时就会给女儿家送一捆新鲜青菜过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张阿婆今年73岁了,她和老伴一起住着一套四层楼的大房子。这大半年来,天台成了张阿婆每天必去的活动场所。半年多前,她托人运来几车肥沃的黑土,又找来20多个泡沫箱,还在天台上用砖头砌了两个方形花圃,将黑土分别装入,然后,张阿婆又从市场上买来各种蔬菜种子,开始忙活种菜了。

天台上这一片小小的菜地,让张阿婆每天有得张罗,忙得很乐活。每天早上天刚亮,张阿婆一起床就来到天台,给蔬菜浇水。每天傍晚太阳下山之前,她还会再浇一次。每隔几天,张阿婆还会特地收集家里的尿液,给蔬菜施肥。“有空就整理整理,老人闲来没事也有个寄托。”张阿婆说,她和丈夫育有7个儿女,现在儿女大了,都在外工作,他们老俩口在家,捣鼓点蔬菜既不会闲得慌,又能满足自己的蔬菜供给,还能不时给就住在附近的女儿家输送新鲜蔬菜。

说起种菜,张阿婆还有“独门秘诀”:黑土循环利用,越用越肥沃。种菜时,要经常翻动黑土。“不过时间久了,黑土仍会变硬。”这时,张阿婆就将干了的丝瓜藤缠绕在一起,用小火点着,等藤烧得剩灰后,她再用已经变硬的黑土覆盖。如此一来,黑土又会充满营养,此时,再将烧过的黑土重新覆盖到原来的土里,如此循环利用,始终保持黑土的肥沃。

张阿婆说,大半年来,蔬菜价格不断上涨,“芥菜一斤都三块多了!”张阿婆感叹说,眼看着菜价上涨,就干脆自己开辟一块小菜地。

有这想法的还不止张阿婆,站在张阿婆的阳台上,记者见到附近两三座房子的天台上都种满各种蔬菜。张阿婆说,近段时间蔬菜上涨得尤其厉害,左邻右舍也纷纷在天台种起了蔬菜。

中广网北京11月5日消息 (记者韩志峰 实习记者刘霖聪)近期,农产品涨价可以说是一波接着一波。有媒体调侃说,一些精打细算的老百姓为了在涨价前多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展开了一场与CPI的赛跑运动,由此也催生了以“海量囤货”为特点的“海豚”一族。

今年农产品的涨价很有特点,先开始是热炒大蒜、大豆、生姜,这些产品随之涨价,为了调侃这种现象,市场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名词,比如大家熟知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后来连食糖、食用油,甚至苹果都跟着涨价,于是又有人总结出“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这样的概念。

随着这些农产品的涨价,一些家庭不富裕、精打细算的老百姓坐不住了,因为担心日后价格再涨,纷纷提前抢购。于是,网络上又流行起一个新的名词,就是“海豚”族,或者叫“囤囤族”。这个“海豚”不是动物,而是海量囤积的意思。家住北京西城区的李女士就是一位“囤囤族”。

李女士:“最近每隔两三天我都要去超市转一转,前两天听说大豆油要涨价,赶紧去买了两桶回来。这两天又听说方便面要涨价,我准备去买点方便面存一下。”

李女士还说,不但她是这样,街坊邻居也是如此。他们联合起来,“地毯式”搜索特价商品,然后互通情报,组成了“特搜族”。

李女士:“我们街坊邻居也是常常去超市里边看有没有什么特价,回来互相转告,我们就赶紧去买,要不然最近物价涨的确实有点夸张。”

有意思的是,“囤货”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80后的小张也在赶这个热潮。他没有去超市大量囤货,而是在家中搞起了“团购”囤货。“团购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小张:“我们这些爱好团购的人会组织一个论坛一样的东西,大家随时有一些消息发布出来共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到这个行列,人越多越便宜。现在物价飞涨,我们大伙一块把这些家庭生活必需品多买一点,免得将来过一天一个价,涨的越来越高,我们年轻人也承受不起。”

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顾虑来说,这些“囤囤族”、“特搜族”、“团购族”,都是可以理解的。商务部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平说,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这种追涨杀跌的行为很正常。不过,如果现在大量囤货,可能使CPI涨的更快,这样老百姓反而成了CPI上涨的推手。

赵平:“老百姓去囤积商品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生活物品都是有保质期、有效期的。过了一段时间,你买的这些生活用品可能就会过期了,就不能再用了,还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从起初的“蒜你狠”、“豆你玩”到如今的“糖玄宗”、“苹什么”农产品市场惨遭游资炒作已经达成业内共识。在A股回暖的情况下,这些炒作的游资又会不会突然离开呢?

最近,A股市场开始回暖,大盘已经从2600点迅速上扬,并在3000点站稳了脚跟。这个对股民来说的好消息却引起了农产品市场的担忧。有业内人士担忧,炒作农产品的游资会否突然离开转入股市?农产品价格会否因此而大幅下跌呢?

对此,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也表示,确实,有一部分游资可能会转战股市,毕竟钱生钱来得更快。今年绿豆、大蒜、姜、糖这些农产品的涨幅的确非常惊人。在部分游资撤离农产品市场后,这些农产品价格应该会出现回落。

值得庆幸的是,全部游资撤离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农产品市场上有一部分专门投资农产品方向的游资,这部分游资炒作农产品的经验较为丰富,渠道较为稳定,不太可能会跨出农产品市场进入股市。相对于炒作农产品,股市的风险大得多。”周思然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元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农产品价格的跌幅不会太大。“红木家具可以算是收藏品,且短期内不能更多地供应。红木家具的天价可谓半空中的楼阁。而农产品不同,现在业界对农产品的供应担忧比较大。农产品涨价有基本面支撑。”

不过,由于是涉及国计民生,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不容忽视。红木家具的前车之鉴值得警醒。周思然建议,为了让我国农产品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政府应提供稳定的足够多的投资渠道以供游资进行多元化投资。同时,政府还应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机制。虽然我国早在2002年就启动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但该监测范围仅包括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糖料、稻谷、油料等。覆盖的范围也并不是全国,而是少数地区。预警的方式也仅限于监测分析和凭借经验。

“建立预警机制,必须在全国建立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收集各区域的农产品面积、产量等信息,并了解覆盖全国的市场销售信息和农产品生产及价格行情,同时收集国际农产品贸易与市场信息,建立预测系统。”周思然说。

张元红也表示,我国对于小宗农产品的预警还是空白。其供需关系稍有变动,常常会引来几倍甚至更高的价格变动。我国必须建立起对小农产品的价格监管体系,及时发布其供需数据。(本文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王超)

一些农产品电子交易演变成了变相期货的运作模式,社会游资大量涌入,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电子交易助推农产品涨价,“买股票不如做农产品电子交易”,网络上出现的类似帖子看上去极具诱惑性

农产品价格轮番接力上涨,从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到苹果、土豆等果蔬产品。商务部4日公布的周度监测数据显示,粮食、蔬菜、食用油、肉类、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价格几乎全线持续上涨。

农产品的牛市带动了电子交易市场的火热。据生意社最新统计,果蔬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年初较为活跃的不到20家,到10月末已经增加到了25家。

《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火热的背后,一些农产品电子交易演变成了变相期货的运作模式,社会游资大量涌入,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游戏规则和市场监管缺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规范交易制度,完善监管办法,建立国家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变相期货交易 价格波动剧烈

“电子盘比股市变化速度快,更刺激,心惊肉跳,像过山车一样。投入2万块钱,不贪心的话,一天可以赚1000块钱。”一家位于北京的农产品电子交易代理公司的负责人绘声绘色地说,不用看基本面和现货市场,只要跟着趋势,跟着庄家走就行。

农产品电子交易,是指通过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及第三方交易市场完成买卖的交易方式,俗称“电子盘”交易。作为以现货为基础的一种交易方式,竟然不需要关注现货市场的情况,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农产品电子交易已经脱离现货市场,演变成了变相期货的运作模式。早在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大蒜、绿豆电子交易市场,采用类似期货运作模式,变相降低保证金比例,提供履约担保,涉嫌变相期货。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刘俊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农产品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有着本质区别,农产品电子交易是为了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和供求不平衡的难题,减少价格的暴涨暴跌,减少生产风险和促进农民增收,而期货参与者的目的一般不是到期获得实物,而是要赚取差价利润,交割率低。

刘俊生认为,部分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成为变相期货,使原本电子交易市场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不能真实地反映农产品供求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导致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干扰了正常的现货市场价格秩序。

在山东金乡经销大蒜的张先生,就因为这种价格异动而亏损了上百万元。他说,没有电子盘的时候,大蒜的价格多少年来一直很稳定,出现电子盘之后,把价格拉得很高,其实根本值不了那么多钱。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交易市场“来者不拒”社会游资不断涌入

农产品电子交易因为披上了类期货的外衣,而具有了更多投资甚至投机的色彩。“买股票不如做农产品电子交易”,网络上出现的类似帖子看上去极具诱惑性。

某蔬菜电子盘杭州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张女士告诉记者,此电子盘是国务院批准的电子信息试点工程,是一个新的投资项目,深受广大股民的喜爱,并建议记者也开个户。

事实上,今年年初,商务部、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明令禁止自然人和无行业背景的企业入市交易。

不过,禁止自然人入市交易的“闸门”并没有真正关上。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交易所要求自然人加入农村合作社,或者借助经纪人、农村产业公司等多种形式来漂白自然人身份,以此来逃避国家政策监管。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商品交易所客服人员介绍说,自然人如果想成为交易商,只需要先填写一份“蔬菜经纪人”试题和一份申请表,蔬菜产业协会审核通过颁发证书后,就可以开户和参与交易了。记者追问,是不是想参与交易必须要求获得“蔬菜经纪人”资质,客服马上补充说,题目不难,服务中心也会提供“相关资料”,审核通过的问题不用担心。

记者以普通上班族的身份来到上述那家北京的电子交易代理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有一个大账号,个人有一个操盘手账号,相当于穿了一件“红马甲”,这样就可以开户交易了。

借助隐蔽的入市通道,社会游资得以进入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张女士说,目前做蔬菜电子交易的基本上是做过股票的,生产经营企业参与得少。

刘俊生认为,农村经纪人作为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纽带,应该成为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主体,但现在不少市场几乎“来者不拒”,采用一切办法吸引交易商参与交易,赚取佣金。社会游资看到这个市场的机会而参与进来,可能就会对推高农产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人家资金多,可以把大蒜价格拉到7块8块,我们做不过他们。”大蒜经销商张先生些许无奈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金乡经销大蒜的,过去30%至40%的人都在做电子交易,现在只有百分之十几了,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

金鹏期货副总经理喻猛国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全球的钱太多,货币要找出口,有投资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生产经营企业应该更多地参与这个市场,形成比较稳定的价格空间,那么投机者的获利空间就会较小,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就更强一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监管缺位没“人”管没“法”管

生意社的最新统计显示,国内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9、10两月成交活跃,交易量、成交额均同比、环比增长。活跃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数量明显增多,以果蔬产品市场为例,年初较为活跃的不到20家,而10月末已增加到25家。

据了解,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涉及的品种包括大蒜、玉米、花生、南瓜、辣椒、猪肉、普洱茶等。在喻猛国看来,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生产经营企业的风险大,客观上有避险的需求,而期货品种远远满足不了现货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远期的电子交易市场。

客观需求推动了电子交易市场发展,但监管缺位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认为,从宏观层面上说,电子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是没“人”管、没“法”管,也就是说既没有主管部门,也没有相关法律。这个市场之前由商务部管理,现在商务部几乎把权力下放到了省级主管部门,而省一级的管理部门对这个市场不够熟悉和了解。另外,政府进行管理需要法律手段,但是监管办法并没有出台。

喻猛国认为,电子交易市场的运作模式一般是公司制,以营利为目的。由于交易所能够看到整个市场的情况,还能够临时修改交易规则,进行没有保证金的交易,那么就无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胡俞越也认为,市场本身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存在风险,市场主办方赤膊上阵,亲自下场交易,这样一来,市场公信力就会丧失。

此外,电子交易市场中存在的盲目建设和攀比发展的风险也需要控制。胡俞越认为,目前的电子交易市场建设成本是很低的,市场风险很大,资金安全也缺乏保障。因此,可以适当的提高市场门槛,规范交易制度。

记者了解到,由商务部牵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在推进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平台的建立。刘俊生说,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平台将实行经纪人实名制,保证供货信息的真实性,动态监控农产品订单,通过银行体系监控资金流向,这样的平台将有助于解决目前交易市场杂乱无序的状态,杜绝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乱源。(记者 白田田)

各种米类近期身价涨得快 晚报 贺佳颖 现场图片

顾客在食用油货架前驻足 晚报 贺佳颖 现场图片

体现在零售端的价格上涨,无不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如小麦价格上涨推高方便面的成本,棉价飙涨让全棉衣服价格水涨船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农产品特性使价格易暴涨

对于绿豆、大豆、大蒜等农产品的“身价倍增”,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奚君羊说,农产品本身特性决定它相比其他产品更容易出现价格暴涨现象。 “相对来说,农产品刚性需求的特点明显,几乎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需求;农产品价格很难像家电产品一样,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导致成本下降而降价;一旦出现通货膨胀预期,农产品上涨得最快,从种植、收割、收购、批发到上市,每个环节都上涨一点,到最后上市的价格就会很高。 ”奚君羊分析道。

产量减少致供不应求

今年以来,中国相继经受北方低温、西南旱情、南北方洪灾,今年价格上涨的各种产品中部分农产品如棉花、板栗、糖、大豆等皆有减产的迹象,自然灾害成为减产源头,这恰恰是游资爆炒的导火线。

以棉花为例,上海市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寅峰介绍说,南方多个省份洪灾,以及主产地新疆地区的棉花歉收,直接造成今年棉花产量减产两到三成。棉花生产大国印度限制棉花出口、巴基斯坦棉花遭灾大幅减产也直接导致棉花供不应求,这些成为棉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机构预测,今年全年我国油菜籽同比减产5%左右,大豆保产或减产1.3%;进口食油和食油籽折油合计同比减少4%,推动了食用油价格上涨。不久前,花生和玉米也传出减产消息,价格走高。中秋节前后的连续阴雨天气造成山东境内花生产量降低两成左右。业内人士表示,去年花生最高收购价只有7000多元/吨,而今年山东、河南等地的收购起步价就已经超过去年最高价,达到8400元/吨左右。

西南旱情则带来玉米和蔗糖两大商品的减产,其中玉米减产的影响更为深远,作为饲料的主要成分,带动饲料价格上涨和养殖成本提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受益猪价在三季度反弹,玉米需求增加,加上夏粮减产等原因,玉米价格在三季度维持高位,玉米进口也大量增加。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今年东北玉米抽雄孕穗期遭遇暴雨天气,有减产预期,国内玉米将会继续维持高价。目前玉米价格已经同比去年上涨40%,生猪、禽类养殖成本提高,推动肉价上扬。

涨了一年也不停歇的糖价也拜减产所赐,合计预计2010/2011榨季全国产糖量大约为1174万吨,不仅远远低于之前1250万吨的预计,甚至还未能恢复到2006/2007榨季1199万吨的水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游资炒作成“幕后黑手”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各种农产品一路飙涨,导火线是南方干旱及北方低温等天气灾害引发的减产问题,而游资则利用一些农副产品季节性强、地域性显著、产量小等特点进行炒作,进而推高价格。

以糖价为例,一年多前白糖市价一度维持在2700元/吨的水平,去年底突破5000元/吨,目前糖价相较去年同期上涨70%不止,北京糖业烟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长青认为,人为炒作是推动糖价疯狂飙升的幕后黑手。

【百姓对策】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大宗农产品未来上涨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由于我国粮食有托底保护价,下跌的空间不大,形成我国农产品价格将逐年稳步提升的局面。

“海囤族”拓展到年轻人

什么涨价就囤什么,“海囤族”的勤奋是节约的法宝,小到两袋卫生纸,一瓶洗涤剂,大到两百斤大米,三四桶食用油,只要能省钱他们都不会放过。

在这什么都涨,惟有收入不涨的年月,“囤积”自然成了一种最普遍的省钱方式,悄然现身的“海囤族”已经从过去的中老年妇女拓展到了年轻人。

阴差阳错囤了点白糖,遇上糖涨价;阴差阳错囤了点油,遇上油涨价;阴差阳错给车子加满了油,遇上汽油涨价,小运气不断。 ”“海囤族”在微博上有些无奈也有些得意地展示自己的“胜利”成果。只有塞满了家中的冰箱和储物柜后,他们才能有些安慰地面对物价上涨。

“团购族”守候电脑前

相比“海囤族”的体力活,老百姓省钱也有自己的招数,那就是团购。从中餐西餐、日常用品、娱乐消费,到美容美发健体,各种产品都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上抢到,低至三到五折。

每天晚上临近12点,就有一批人守在电脑前,等待马上就会推出的最新团购内容,一顿两人烛光套餐从398元打折到198元,原价468元的美发套餐现在只要138元。尽管产品略显花哨,但和“海囤族”每次省个几元钱相比,他们的成就感显然更大,更适合不愿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品质的年轻人。

在福州一摊点买菜的老太太,感叹手中的一堆硬币,如今连一把青菜也买不着了

福州某卖场部分食品今年1月中旬与昨日价格对比(单位:元/500克)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11月5日讯 本网记者 黄立东 王浩志 马海涛 文/图

百元大钞虎年瘦身记

开栏的话

百元大钞正变得越来越轻,相信你会有同感。多年来,百元一直是人民币最大的面值,被冠之以“百元大钞”。但曾经沉甸甸的百元大钞如今还“大”吗?

无须赘述,什么CPI,什么通胀,这些貌似高深的称谓,老百姓不一定看得懂。而“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则让人体验到人民币“瘦身”的真实场景。

百元的瘦身给寻常百姓带来了什么?

今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百元大钞虎年瘦身记”系列报道,走访普通家庭主妇、外来务工人员、年轻妈妈、都市白领等普通人,记录他们今年来的消费体验。

本报讯 “100元到菜市场上买菜,就只能买这几样东西,即使是控制着买,还是超标了,掏出的100元不够买。咳,这百元人民币还能算大钞吗?”记者昨日跟随家住福州福兴花园的林女士前往前屿生鲜超市买菜,林女士精打细算地花掉了100元。扣除一桶50多元的花生油,林女士只买了5样餐桌上的食品。

林女士是位家庭主妇,平常买东西多有记账的习惯。昨日她买完菜回到家里,对比今年年初的消费支出,她发现购买相同的东西,现今的100元缩水了不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生姜每斤逼近8元

“各种蔬菜的标价每斤远远超过1元钱,要找到1元钱以下的蔬菜还真难。”像往常一样,林女士提着菜篮子先是在菜摊上逛了一圈,她把目光扫向一个又一个的标价牌,但都无一例外,菜价依然坚挺,在掂了掂菜篮子之后,她开始选购菜品了。

按照荤素搭配原则,她选取了几样家常菜,称重后黄瓜2.3斤(价格2.88元/500克,总价6.62元)、一棵大白菜6斤(1.76元/500克,总价10.56元)、生姜0.9斤(7.98元/500克,总价7.18元)、鸡蛋1.6斤(5.18元/500克,总价8.29元)、瘦肉1.5斤(11.8元/500克,总价17.7元)。想到家里的食用油已用得差不多了,林女士又转身到食用油销售区。令她欣喜的是,一品牌5升装食用调和油正在搞特价,原价59.9元/桶,现价54.7元,在最近食用油上调价格的背景下,林女士像捡到便宜似的,没有多想就买了一桶特价食用油。

等候买单时,林女士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放在手里,而后抖了抖随身携带的购物袋,结果买单时收银员告诉她,合计费用为105.05元,舍去5分的零头,林女士还得再支付5元。

“百元大钞买不了几样东西。”买完单后,林女士告诉记者,平常还得购买大米、水果、牛奶、面包等食品,四口之家平均每两天就得花上100元用于食品支出,就算精打细算,每个月至少也得花1500元。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白菜已不是廉价的代名词

林女士回家时记录了昨日的家庭支出清单。应记者要求,她翻出了今年1月份的家庭支出记录。林女士发现,与年初时相比,黄瓜、大白菜、生姜、鸡蛋、瘦肉都涨了,而且涨幅还不小。

在林女士的家庭支出记账本上,今年1月中旬的几次购物记录显示,同一家生鲜卖场当时的大白菜销售价格每斤(下同)只要0.88元,比现在便宜0.9元。黄瓜、生姜、鸡蛋、瘦肉每斤的销售价也比现在便宜不少,当时的销售价分别为1.88元、5.38元、3.98元、9.8元,分别比现在便宜1元、2.6元、1.2元、2元。

“白菜已经不是廉价的代名词,白菜都告别‘白菜价’了。”林女士的家人平常喜欢吃大白菜,每次买菜时都少不了买些大白菜。卖场上,白菜一棵动辄五六斤重,林女士说,100元如果全部购买白菜,以当前的白菜价格,只能购买到10棵左右。细细一算,今年1月白菜价每斤0.88元,100元在当时可以购买113斤,而如果按照当前的购买价每斤1.78元计算,现在100元只能购买到56斤,少了一半。

“与年初相比,我家每月食品支出得多花四五百元。”林女士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到处菜价都在涨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扮演着与林女士同样的角色,只不过,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支出计划,但他们到卖场的遭遇都是一样的,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在兴叹菜价高了的同时,别无选择,因为菜价上涨是普遍性的,只要吃菜,就得面临菜价上涨的残酷现实。

“卖场从蔬菜产地以及蔬菜批发市场批量购进蔬菜,所销售的蔬菜只是控制一个合理的利润,无奈蔬菜产地源头不断在上调蔬菜价格,到卖场终端时菜价都已经比较高了。”据福州一卖场生鲜部陈主管介绍,卖场上的菜价今年以来变动幅度比较大,从产地源头开始涨,然后传递到批发市场最后转到终端,“菜价没有不提的”。

蔬菜价格上涨具有传导性,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

记者昨日从福州生鲜卖场上随机选取了部分商品,与年初时对比发现,都有不同程度涨幅(如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相关链接

“菜奴”应对涨价频出招

“蔡依林热唱的歌曲《爱情三十六计》在网上的点播率很高,而近期在网络上还疯传另外一个版本的“三十六计”——“买菜三十六计”。继房奴、车奴、孩奴、卡奴之后,都市生活中,一些人难免沦为菜奴。有网友笑言,“买菜三十六计”是菜奴应对物价上涨的集体智慧结晶。

半夜三更买便宜菜

福州有些地段半夜三更有临时的蔬菜批发市场,价格确实比超市便宜得多,如五四北琴亭高架桥下就有一处,主要客户是餐馆和小摊贩,如今有些市民也在凌晨到此处买菜。“我每天早上三四点到琴亭高架桥下,买一大堆易保存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萝卜等。每个星期可便宜二三十元。”一位市民得意地说道。

花盆里种葱姜蒜

成都一网友“悠然自得”在阳台上清理出几个小花盆,种上了小葱、蒜苗。她还晒出自己种的香芹,引来不少艳羡的眼光。她的经验是,初种菜的“菜奴”应该选择种植速生菜,比如油麦菜。

看天气预报买菜

“看天气预报买菜”等招数备受网友追捧,另外,“避开买菜早高峰”更是被网友们顶到了最高的支持率。网友“嘟嘟”说,如果天气预报要接连下大雨或者极寒等极端天气,那么买菜就要早下手,雨一下,霜一冻,一些菜价肯定得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观察

都是“钱太多”惹的?

9月份,我国的CPI为3.6%。这一个温和的指数,与民众的现实感觉形成较大的落差,菜价都快翻倍涨。

菜价在涨,许多食品也在涨价。“吃不消,吃不起”一时成为网络流行语。有些人将农产品涨价归因于气候异常导致产量减少、生产成本的提高、过多的流通环节。不过,更细心的观察者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曾分析,去年各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量投放货币,我国银行去年更是投放了9万多亿。前天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宣布,目前我国的货币存量已是全球第一,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诸多产品涨价。

今年接二连三的罕见力度的楼市调控重拳,也令楼市降温,大量资金退出楼市,四处乱窜,寻找新的目标,其中便于储存、有一定需求量的农产品也成为目标之一。

国家统计局将于11月11日公布10月的CPI,不少专家认为,多重因素推动,10月的CPI的预测值为4.0%;物价上涨,这已经不是由于翘尾效应引起,物价确确实实在上涨。明年的通胀压力超出预期水平,对货币流动性过剩、潜在的通胀压力需高度关注。

蔬菜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 (陈起拓 摄) (陈惠婉 绘)

进入11月份,到超市、市场买菜的市民发现,蔬菜的价格上涨得有点让人吃不消,手上的菜篮子是越拎越“重”。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原因主要有三个:农副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极端气候的影响、季节的变换。目前,我市有关部门已积极行动起来,保证当前蔬菜供应、稳定蔬菜价格,加大投入建设蔬菜基地,满足市民需求。 □本报记者 曾绍洋 蒋力耘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新鲜叶类菜价格进入五元时代

昨日,记者来到田安路一家生鲜超市,发现有不少蔬菜的价格每斤都在5元左右甚至更高,如菠菜、生菜、油菜和茼蒿菜等。相比叶类蔬菜,瓜类蔬菜的价格相对便宜,但也有一定的涨幅,价格每斤3—5元不等。随后,记者又在霞淮街附近的农贸市场逛了一圈,发现菜价与前几日相比仍然有些高,如茼蒿菜,各摊点的价格普遍在每斤5元左右。

蔬菜价格的波动让市民不得不精打细算,一些较为便宜的蔬菜受到青睐,如豆芽、豆苗。

市场“涨”声一片 泉州难“独善其身”

记者从市蔬菜公司了解到,近日我市蔬菜价格出现了较大波动,有的蔬菜批发价涨幅达到了80%—100%。对此,该公司副总经理沈劲涛分析了三大因素。

首先是农副产品价格的整体上涨。9月份以来,受到原材料、农资、人工费用、运输等成本增加的影响,农副产品价格走高,蔬菜价格同样无法“置身事外”。其次是极端气候对蔬菜价格产生了影响。海南是我国的农产品主要生产省份,受持续暴雨影响,其生产的蔬菜无法及时向外供应。近期台风影响我市,本地蔬菜受到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价格。此外,进入冬季后,蔬菜的生长较缓慢,叶菜类蔬菜有所减产。由于叶菜类蔬菜不容易保鲜,损耗率比较高,因此价格上涨幅度比瓜类蔬菜高。

多部门合力“托”起“菜篮子”

为了保障“菜篮子”,市贸发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引导市蔬菜公司加大外调,并加强中心市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重点生鲜超市主要食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适度扩大市本级“菜篮子”重要商品储备品种和规模。市运输部门为蔬菜的外调开通绿色通道。农业部门积极引进高产新品种,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提高蔬菜产量。

记者从市贸发局获悉,近几年来,我市着力在蔬菜基地建设上下功夫,确保能从根本上保障市民的需求。我市现有省、市控蔬菜基地44个,日均上市蔬菜400吨。今年我市将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新增无公害畜禽、水产养殖基地5个。业内人士建议,我市可效仿省副食品基地办的做法,建立市级蔬菜基地受灾补助制度。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应对有招

分析菜市“基本面”

把握“入市”时机

抓住价格“低点”

买蔬菜也要有

“炒股”技巧

本报讯 (记者蒋力耘 曾绍洋)随着蔬菜价格的上涨,一些市民在抱怨的同时,也想出了对付菜价上涨的省钱妙招。记者在采访诸多市民的基础上,整理了一些“小窍门”,与大家分享。

买菜选择时段很重要。一天之中,早晨8时前是买菜的高峰期,菜价最高。到了中午12时左右或者是下午5时—6时,菜价最便宜。由于上午的菜新鲜,购买量大,菜农一般都会“抬价”,而中午和傍晚人少菜也便宜。

尽量在天气晴朗时买菜。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尽量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出去买菜,阴雨天气时,蔬菜的上市量明显减少,价格自然也就会上涨。如果得知天气将要发生变化,可以提前多买点菜放到冰箱里储存起来。而土豆、生姜等易储存蔬菜,在保鲜期允许的时间内,也可尽早购齐。

合理搭配食物,寻找替代品。随着蔬菜、粮食、猪肉等价格的上涨,不少市民也想出了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寻找替代品等方式来降低消费成本。如从周一到周五,荤素搭配、每餐不一,贵一点的荤菜搭配便宜的蔬菜,较便宜的荤菜搭配价格较高的蔬菜。虽然菜价整体上调,但像豆腐、豆腐皮等豆制品的价格基本没变,一些市民便选择多吃豆腐和豆芽。

货比三家,买菜也“团购”。一些家庭主妇和邻居结伴组成“团购族”,大伙分工去菜市场和超市进行挑选,然后统一商量去哪买菜,一起砍价。除了一起买菜外,大家还通过不同渠道获知哪些菜做特价、哪些菜可能会涨价等信息,从而有选择地购买。

英文《中国日报》11月4日报道:果农卢国起开着三轮车拖着好几筐苹果来到栖霞市的大柳家苹果批发市场,他布满皱纹的脸上的笑容是因为今年家里种的四亩半苹果卖了个好价钱。

今年的苹果收购价钱特别高:一斤80mm的一级红富士收购价能到达3块1毛钱。 “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价钱。” 年近六旬的老果农说去年同样大小和品质的苹果收购价只有2块左右一斤。

苹果只是今年轮番涨价的农产品中的一例而已。 大蒜,绿豆,大白菜这些农产品从09年开始就连续涨价。当消费者在抱怨超市的蔬菜水果越来越贵时,许多媒体报道和市场分析把农产品涨价指向了游资炒作。但农业专家指出,游资炒作只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一部分,除了近年的气候变化和灾害导致水果主产地减产之外,农药,化肥,柴油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甚至储存农产品的冷库公司的迅速发展,都成为各种农产品涨价背后的推手。

苹果减产:一场果农乐果商愁的收购战

今年在各地收购的果商们普遍感觉,能收购的苹果也越来越少,而前来收购苹果的人却越来越多。果商孙士贤从97年就开始收购水果,表情严肃的他今年的心情显然没有果农们轻松。他指着脚下一袋刚从果农手中买来的红富士抱怨,“就这样的残果还得两块一斤。去年这种只能算残果,到今年都算成三级果了。”随着可收购苹果的减少,苹果的收购质量标准也降低了。

许多果商都抱怨今年苹果的质量不好,难收到质量好的一级果。栖霞市果业发展局的孙召文局长解释说,今年春季的阴冷天气,导致苹果树开花期推迟了10天,从往年的4月28日左右推迟到了5月初。栖霞苹果的总产量也从去年的140万吨略减到今年的130万吨。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与评估中心的副主任王川博士在看到媒体报道的栖霞苹果涨价的消息之后赶到栖霞调研是否存在游资炒作。在当地收购苹果经销商告诉他,在陕西苹果大幅减产,“幅度可能在30%以上”。但陕西省农业厅果业局局长王振兴在电话采访中告诉中国日报记者:陕西苹果没有减产。

“问题就在这里,陕西那边表示当地苹果稳定增产5%。”王川说,虽然陕西官方没有苹果减产的消息,但是在苹果主产地都有的经销商的感受不同。而到底陕西的苹果是否有没有减产,还需要进一步核实。

其实受气候影响导致减产的不只是苹果。云南,广西等地旱灾,江西,广东的洪水,海南的暴雨都导致各种农产品产区的减产甚至绝产。而南方水果的减产和绝产也导致对苹果需求的增加。

而“如果明年夏天南方还是有洪涝灾害,那今年收的苹果可能还能涨一些。”果商孙士贤说其实现在就是在赌明年南方还有洪涝。对于他花高价收购的苹果,他有些担心风险较大,害怕滞销,所以只能希望于其它水果也同样减产涨价。

对于像孙士贤这样多年从事苹果批发的果商来说,苹果的减产也吸引了许多新投资客加入这场苹果收购战。尽管很难统计出到底有多少人来栖霞收购苹果,但是栖霞当地人发现,今年的苹果收购点比往年都多。几乎村村都有收购点。而农业专家也表示,投机农产品的资金门槛很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辉博士指出,农产品涨价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目前农产品尚未产业化,各个流通环节很容易被控制。因此,游资可以借机炒作地域性显著的小产品是今年部分农产品涨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掌握基本供需的情况下,游资找准不影响民生,国家监控弱的产品进行短期投资,从而以屯货的方式来影响供求,在后来的涨价中获利。”


炒作农产品:门槛低无监控

从国庆节之后就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赶到栖霞的孙凤娟今年是第一次收购苹果,她以前做的是玉米,水稻收购。

“来之前不知道(苹果)价这么会涨得高。”孙凤娟原本带着钱打算收购60万斤苹果,现在决定谨慎一点,只收购了20万斤。 “也不知道能不能赚钱,反正来都来了,就赌一把吧。”她说。

这些在收购“赌局”的中价格高涨的农产品都不属于涉及民生的关键粮食作物,并没有全国性的价格调控体系。针对涨价,有业内人士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价格调控体系,让农产品价格有序,稳定增长,既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又能让果农菜农增收。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明辉博士表示政府只需要重点监控影响全国民生的产品。那些不影响民生的产品,可以让市场来自行调节。同时,他还建议增强农民在市场环境下的参与性,以此来降低炒作的可能性。、

但现实中,低门槛的农产品炒作也让大白菜这样的蔬菜在还没有成熟之前,就已经被收购商买下并相互交易。

从事了26年白菜批发的批发商韩丽芝大姐8月份与吉林当地农户签订了合同,预付30万元,包下350亩地的白菜。每亩产量按7500斤计算,今年的产量会达到1300多吨白菜。由于现在吉林收购大白菜的客商很多,有客商给她15万的利润,买下她的全部350亩的白菜,她没有同意,因为自己到大连批发,至少能赚30万元。

“预订已经成为很多批发商惯用的方式来保证货源,有人开玩笑说白菜已经开始向期货方向发展了。” 韩丽芝说。目前白菜批发商对价格上涨信心十足,韩大姐说市场内的多数批发商都认为年底白菜的价格能冲上2.5元每公斤。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也把蔬果冷冻仓库公司视为发放贷款的大客户。栖霞市目前共有冷库600家的储存能力超过100万吨,达到全市苹果年产量的70%。

而自己没有冷库的果商孙士贤则表示由于苹果收购价格的上涨,他们收购苹果的资金缺口也加大。许多资金不够的果商则选择从冷库老板那里贷款,交一分的利息。“银行利息是6到7厘,但很难贷到。” 湖南步步高的超市的采购商潘玉文说,“不是所有的冷库都能提供贷款,只有那些有出口贸易,信誉好的大型冷库才能提供。”


从3块一斤到6块一斤:冗长昂贵的农产品流通路

就算苹果结清了冷库储存费和贷款利息准备出库销往市场,这中间的消耗和花费还远没有结束。从果农手中3块一斤的苹果,经过多个环节到百姓口中6块钱一斤,显示出的是中国农产品流通成本的昂贵和流通环节的冗长。这也是为什么在果商孙士感叹收购来的高价苹果“就算每斤再加上一块钱,我也不赚钱。”的同时,果农梁爱东则替消费者抱不平:“一个工资两千多的普通人,怎么吃得起6块钱两个(重量大致一斤)的苹果呀。”

据中国农产品批发试产联合会网站的数据显示,农产品流通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由于层层加价,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了一倍,甚至两三倍之多。

中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和午在《南风窗》杂志发表文章表示,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然而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一直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尚未有效改善,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诟病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使农产品最终价格出现较大的涨幅,连商务部官员都坦承,流通成本增加是支撑蔬菜价格高企的长期因素,中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农产品从生产、流转、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生产者、小贩或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正是农产品产销中间环节偏多,对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殊属性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相关该协会网站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明显偏高。以蔬菜和水果为例,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

此外,陈和午还认为农产品各种服务收费秩序较乱也火上浇油。据农业部对粮食、畜产品、蔬菜等产销环节跟踪调查,一些产品销售费用及隐性成本过高,抬高了最终零售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也表明,农产品远销的过路费负担异常沉重,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其实并不真“绿”。例如,四川省装运5吨萝卜前往广东,在本省的绿色通道虽可节省500多元,但出省后一路上要经过近40个收费站,交纳3000多元过路费。


人工农资纷纷涨价:农民能省则省

“化肥,农药,柴油,人工,这些都在涨啊。” 卢国起感叹道。从最基本的化肥农,到抽水灌溉的机器烧的柴油,到保护苹果用的塑胶袋,再到雇人摘苹果装袋,许多栖霞的果农是可以掰着指头算出今年种苹果的花费投入又高了多少的。

栖霞镇观里镇的果农梁爱东说, 今年一袋果园最常用的45%氮磷钾复合肥从去年的110块钱涨到了今年的140一袋。而平均每亩苹果树需要14袋的化肥。去年花80块能雇一天的装袋工,今年得花120块钱。

“120块,还得管一顿午饭。” 栖霞北岩子口村 64岁的牟凤山补充到。为了省人工和花费,他把在外打工的女儿儿子都叫回家来帮忙。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而年轻力壮的农民工们,通常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在苹果丰收季节才会回家帮忙。

为了少烧些柴油,56岁的果农米宝升干脆不用机器抽水灌溉,而自己动手浇灌果树。他也发现,能囤货的也不只是苹果。“前一段柴油没有那么贵,油站说没有卖,现在价格要涨了,他们又开始卖了。”

虽然国家的惠农政策免掉了对农民征收的特产税、农业税,但是各种农资品的涨价,让果农米宝升面对苹果收购的高价也不那么乐观。他摸着破旧的裤子感慨地说,“农民就是农民,苹果收购价涨了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发大财变大款了吧。”

看见附近的邻居存苹果,米宝升吞吞吐吐地透露自己也打算存两万斤苹果在冷库,“去年存苹果的都赚钱了。”他解释。(中国日报记者 段妍 胡泳启)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 (记者雷敏)据商务部7日发布的商务预报监测,上周(8月30日至9月5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下同)上涨0.2%,连涨11周,累计涨幅达5.5%。

具体来看,上周鸡蛋零售价格继续走高。随着中秋、国庆佳节临近,市场需求趋旺,鸡蛋价格上涨1.4%,比7月中旬上涨10.8%;白条鸡价格下降0.1%。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产品分析师介绍,随着中秋、国庆佳节临近,食品加工企业和居民消费趋旺,全国鸡蛋零售价格继续上涨,7月中旬以来累计涨幅达10.8%。目前禽蛋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加之气温逐渐回落,产蛋率开始回升,预计后期鸡蛋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肉类价格继续上涨。受需求阶段性增加影响,猪肉、羊肉、牛肉价格分别上涨0.5%、0.5%和0.2%。

粮食价格小幅上涨。面粉、大米零售价格均上涨0.2%。

食用油零售价格稳中有涨。花生油、菜子油价格分别上涨0.3%和0.2%,豆油价格持平。 蔬菜价格止涨回落。瓜果类蔬菜上市量增加带动蔬菜价格小幅回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0.6%。其中黄瓜、冬瓜、青椒等瓜果类蔬菜价格降幅较大,分别下降5.7%、4.9%和3.1%。

上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上涨0.4%。主要生产资料中,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化工产品、建材、能源、农资价格上涨,矿产品、轻工原料价格下降。

据中国流通产业网专家分析,沙钢集团等企业上调螺纹钢等品种出厂价格,上周高速线材等建筑钢材价格上涨明显。秋季,建筑项目施工增加,钢材库存量持续下降,预计后期钢材价格有小幅上涨空间。

8月20日,北京香河园社区柳芳菜市场生姜的价格为14元/公斤。 实习记者赵恩泽摄

山东安丘蒜姜批发市场的一个洗姜车间内,工人们彻夜工作,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生姜运出。

上一次是“蒜”你狠,这一次是“姜”你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宛若一场安排好的折子戏,绿豆、蒜、辣椒、生姜,这些百姓餐桌上的普通食材今年接替上演逼宫大戏——8月中旬,新发地批发市场的生姜批发价,短短一个月内暴涨40%,攀升至10年来的最高价。这一价格传导至终端市场,最高时达到每公斤16元,比猪肉还贵!

8月17日起,从北京餐桌上的一块姜出发,循着它生产、运输、买卖的路线,本报记者辗转回溯到700公里外的山东安丘市的一块姜田内。

穿过炒作的喧嚣,拆解这个农产品暴涨的复杂链条,背后其实隐藏着农产品稳定供应机制的欠缺。

北京:姜价疯涨

8月17日,新发地市场,送姜的卡车终于来到,程秀荣露出了笑容。

程秀荣做了“15年的姜蒜生意”。她的生姜批发点,每两天“走一车姜”,是新发地批发市场内当之无愧的一级生姜批发商。新发地市场创建于1988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包括生姜在内的各类蔬菜,在这里源源不断地流入北京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一周前,这里的姜价冲高至5.40元,后稍有回落,目前稳定在5.15元左右——这个数字,依然是2000年至今姜价攀上的最高峰之一。

新发地市场的统计资料显示,7月15日至今,姜价从3元多一斤暴涨至5元多,短短一个月上冲了40%还多;而去年9月,姜价还在2元左右徘徊;2006年,姜价最低时到过0.40元。

姜价高涨,程秀荣认为生意更不好做——她称,高涨的姜价,至少给她带来了两个麻烦,一是姜的销量锐减,姜是调味品,价钱这么高,能不吃就不吃了;二是现在太压本钱。姜价便宜时,一车货一万多元,后来几万元,现在到了十几万元。若途中有个闪失,麻烦大了。程秀荣曾遇到这类麻烦,拉货的司机出车祸后赔不起,索性拉着她的姜跑了。

程秀荣说,一级批发商以“走量”为主,她在“中间只赚几分钱的利”——这辆6.8米长的货车,最多时可装3万斤生姜,她“只赚两三千元”。而姜价上周由涨到跌的过程中,她至少有三车货赔本卖了。

以新发地这些大批发市场为起点,落到市民菜篮子的生姜,途中至少要经过两个环节。

其中一个环节是,一些蔬菜公司在这里买下大袋包装的生姜后,进一步分包、处理,而后供给各大超市。最好的姜包装后,可以卖到8元左右一斤,比猪肉还贵;另一个环节,则是散布在北京各个角落的二级批发商,这些人从程秀荣手中拿姜后,再次批发给自己辖区内的零售小贩,由后者疏散到各家各户的小菜篮内。最终的价钱,在6.5元到8元不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安丘:两头受气

山东省安丘市白芬子镇的黑埠子村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姜蒜批发市场。

刘继升是程秀荣的上家,也是安丘蒜姜批发市场中较大的供应商之一。

在安丘,姜按两种规格来卖,一是鲜姜,二是黄姜。姜挖出后,可以作为鲜姜来出售,但多数姜农会把其放在自家的姜窖内储存起来。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姜依然在生长,无用的姜苗会先烂掉而后长好伤口。在此过程中,姜的味道也会变得更辛辣一些,从而更符合其作为调料的功能。

这为刘继升这样的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姜农会在一年四季的时间内,随时出手生姜。他们也会在一年四季将这些生姜发往全国各地。

程秀荣手中5元一斤的姜,按刘继升的说法,不包括途中的运输费用,在他这里的批发价大约在4.6元左右。与之相对,他在安丘市场上的收购价,则在3.90元左右。

通常,在刘继升这样的生姜供应商与姜农之间,也要经过两个环节。一个是生姜经纪人,他们贴近姜农,多为各个村庄里的消息灵通人士。成交后,收取每斤几分钱不等的中介费用;另一个是小供应商,他们通过经纪人从姜农手中收货后加入自己的利润,而后整体批发给刘继升这样的大户。

多年的卖姜历练中,这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已井然有序:刘继升负责收单、订购、清洗、分装、过秤、运输等工作;经纪人负责游说姜农接受收购者开出的价格,开窖放姜;小采购商则负责在指定时间内,把约定数量的姜送到刘继升的洗姜车间内。

此前,有媒体传言,有一些莱芜人、江苏人在安丘蒜姜市场高价收货,2.90元的货他3.00元来收,将姜价炒了起来。刘继升对这个传闻的真伪,笑而不答。他认为,姜与大蒜不同,按安丘当地的生产传统,大部分姜被姜农保存在自家的地窖内。即使真的有个别人高价收姜,暂时拉高了姜价,但如果姜民们大量放姜,姜价也会马上降下来。

不过,为了平抑成本,刘继升还是把姜装满了自己的冷库。因为在姜价高涨的时候,辛苦一年的姜农“价越高越舍不得卖”。正常年份内,他一般不这么干,这是一个冒险之举——他的利润“只有几分钱”。姜在冷库内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但温度掌握稍有不慎,就会腐烂。

“没办法,我们两头受气,外地的关系不能断,本地的姜价涨得太厉害,收不是,不收也不是。”他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姜农:上涨前已卖出

沿着姜的生产链条再往前延伸,是散布在山东、河北等地的一些姜田。其中一块3亩半地的姜田属于张其禄。

张其禄今年56岁,家住安丘市白芬子镇赶牛路村。他说,他的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都一直在这一带种姜,而他“4岁起就在姜地里除草”。

安丘的生姜种植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朝。一些传统的种植办法,今天依然在这里使用。每年4月,张其禄会把自己的铺盖卷起,把生火的炕让给姜种来住。处在休眠状态的姜种,在合适温度的激化下逐渐苏醒,生出1厘米左右的姜芽。而后,张其禄将这些娇嫩的姜芽移植到自己的姜田内。催姜芽期间,视姜种的生长情况,他要严格掌握室内的温度,以免前功尽弃。室内的温度要分别控制在28℃、22℃、18℃三个阶段。稍高、稍低,姜芽都会烂掉。

种姜,还是一个力气活儿。每年10月,赶在霜冻前,张其禄和家人们必须连轴干15天左右——白天有亮时,在地里挖姜;晚上回家后,把姜下到5米深的姜窖内,码一层姜,撒一层沙子,“腰像断了一样”。

8月18日,谈到今年高涨的姜价,他的爱人坐在一边不吭声,张其禄的神色稍微有些尴尬。

去年10月,新姜下来时,在家庭内部,他力主卖鲜姜,理由一是,鲜姜下窖时需要劳力,大儿子已分家,小儿子在京打工,家中劳力匮乏;二是鲜姜储存后有损耗,依据前几年的经验,早卖要比晚卖好。最终,以每斤1.40元的价钱,还兼做姜经纪人的他,率先将自家产出的鲜姜全部卖出。

对大多数的安丘姜农而言,姜会留至第二年鲜姜上市时,才会彻底出手。这是当地延续多年的传统——姜窖是自家的小金库。管理得当,生姜可以在窖中放个两三年。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姜农手里的生姜,会一点点地放出。

姜价因此而起伏不定。下大雨时,一些地势低的姜窖被淹,姜农卖姜多,姜价会下来一些;学生开学时,为了给学生凑学费,姜价也会下来一些;农忙时节,大家无暇卖姜,姜又会上去一些。以此来看,选择细水长流的方式卖姜,显然是一个避免价格风险的稳妥办法。

8月18日,赶牛路村村头的收购价为3.4元。以此计算,张其禄少收入几万元。看到妻子脸色因此不好,他笑着劝解:“如果能测准姜价,那县长也来做姜生意了。别光想今年亏,也想想前年。”

2008年,采用同样策略的他,比大多数姜农每斤多收入了至少0.20元。

其实,张其禄也小有赢利。按他的计算,以安丘去年的成本来衡量,每斤姜的价格在一元左右就“可以”了。“可以”的意思是,能够保本,并稍有盈利。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市场:怪圈循环多年

事实上,对于姜生产链条上的大多数人而言,姜、蒜这类农副产品的价格,一直是一个难猜的谜。过去的日子里,他们已多次在暴涨暴跌间轮回。

在安丘,1996年,姜的收购价曾达到过10元每斤的天价;2004、2005年,生姜的收购价在2元/斤左右,姜农获利稍丰;2006年,生姜价格大滑坡,收购价最低跌到了0.4元/斤。大蒜的情形与此类似,去年蒜价曾跌到几分钱一斤,到了近日,菜市场上的蒜价暴涨到了8元一斤。

事实上,左右这些农副产品价格的,除了人为炒作外,主要有三点:一是金融危机、贸易壁垒等国际政治因素,二是天灾等自然因素,三是作物的种植面积。前两者,发生概率较小;第三个因素最为关键,也最能影响价格——通常而言,某种农副产品猛涨一段时间后,会带来大面积的扩种,从而导致其价格在次年猛跌。猛跌过后,则是大面积的缩减种植面积,为新一轮的暴涨奠定了基础。

每一轮的暴涨暴跌,最终都能传导到赶牛路村。

好的故事是,看到姜价暴跌,一个姜农封了姜窖外出打工。2年后姜价暴涨,他回家打开姜窖发了一笔;不好的故事则是,看到一推车大蒜只卖几块钱,张其禄的邻居一气之下将蒜拉回家。大蒜在常温下存放会变味。最终,难以忍受大蒜在院内的异味,他又花了100多元请邻居帮忙把蒜扔到村外。

“蒜疯子,姜傻子”,这是用来形容交易市场上蒜姜价格不稳定,且无规律可循的一句民间谚语。

在蒜姜交易环节闯荡15年的程秀荣说,她所在的新发地市场,经常有人看不准而血本无归。她的记忆里,最近离开新发地的是一个叫“老孟”的人——上一轮姜价疯涨时,他认为姜价还要涨,囤了一批姜。很快,市场内哗啦啦多了十几车姜。越拖价格越低,舍不得卖的他最终赔了一大笔。

这一轮的蒜价上涨,刘继升也动了心思。蒜价两块多时,他筹了一笔钱打算入手。按经验,当时蒜的水分还未晾干,他等了一段时间。蒜价很快冲到3元多,他不敢接手。此后,蒜价疯涨到5块多。

时至今日,刘继升并不后悔。他说,他只赚该赚的钱——在他这个圈子里,上一轮蒜价疯涨疯落的过程中,有人贷款买了一批大蒜,蒜价暴跌后,支付不起冷库费,只好自杀了账。

每年4月,张其禄都需要作出一年中最重大的一个决定,是否种姜?种多大面积的姜?

多数时候,在反复打听后,张其禄这些赶牛路村人还是和往年一样,把自己能种姜的地里都种上了姜。他们认为,姜价“好三年、坏三年,不死不活又三年”。“也许是好的那三年呢。再不济,我还有姜窖可放。比种别的菜强一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未来:姜价涨跌难测

张其禄的小儿子在北京中关村卖电脑。遇到和他儿子一起打工的人回北京,张其禄想给儿子捎一些姜过去。他说:“儿子赚钱不易,北京的姜价那么贵,自家有种,花钱买多心疼!”

平时非常节俭的张其禄,有时也会很大方。在附近的村庄内,他是有名的“姜医生”。为了寻找致病的姜瘟真菌,他先买了一个1000多元的电子显微镜,后又买了一个价值5000多元的。这是他房间内最贵重的一个电子设备。

姜田是他的宝贝。为了解决多年重复种植生姜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懂外文的他,第一个引进了外国的有益菌,用生物的方法来抑制姜瘟。

每天早晚,张其禄都会来到自己的姜田内,除草或找虫子。再过两个月,他精心照料的新姜就会丰收。这一次卖不卖鲜姜,是他目前最头疼的一个难题。

每天早晚,刘继升也要到冷库前看看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中学毕业后,刘继升跟着父亲到北京卖姜。其间,他睡过菜市场,也开过长途大货车。而今,他成了安丘地区最大的生姜批发商之一。

女儿读大学时,他为其选择了报关专业,他希望女儿将来能帮助他把姜的生意做得更远。在他的计划里,他还想做一些姜的深加工项目。“姜有时会滞销,这时候做做深加工,也许有出路。”

程秀荣是刘继升合作多年的老搭档。2009年,她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回忆起小时候在麦地里套种生姜时被扎破脸的日子,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不错。

“姜价涨了一大截,我们这些中间商其实最担心。姜贵了,别人可以不吃姜;姜农可以不种姜。我们不能不干这个。”程秀荣说。

她起初拒绝接受采访。她认为,一些听风就是雨、不负责任的报道,助长了炒作的歪风,“大蒜、辣椒都是这么炒起来的”——她的一个朋友没有赶上炒蒜,后来听媒体忽悠说有人炒辣椒。于是,拿出钱来开炒,最终被深套,“害人害己”。

未来几个月的姜价,是涨还是落?

张其禄和刘继升意见相左;程秀荣和丈夫的意见也相左。刘继升和程秀荣的丈夫认为,姜价还会涨得更高一些,而张其禄和程秀荣认为,姜价很快就会下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延伸阅读

蔬菜涨价是大趋势

为什么姜的价格在近期暴涨?为什么菜价一年比一年高?

昨天,针对这些问题,华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部长刘通做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姜价不存在人为炒作问题。此外,要从缩减工农剪刀差的角度来看待菜价的上涨。长期来看,菜价是一个上涨的趋势。

姜价不存在人为炒作

记者:近期新发地市场的姜价如何?

刘通:生姜价格确实出现了上涨。以新发地市场为例,8月17日的生姜批发价大约在5元/斤。7月5日,生姜价格还在3.6元/斤。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姜价上涨了40%还要多。

记者:有媒体说是游资炒作生姜,你认为呢?

刘通: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它自身的特有规律。目前北京市场上销售的生姜99%是2009年生产的。这些生姜大部分产自山东。那里的姜农,家家都有地窖。每年霜降前收获的当年新姜,进入地窖储藏两三个月后,通过调整温度,让新姜的姜芽烂掉后再长平,并从新姜转化为老姜,才可以作为生姜上市。生姜和大蒜不一样,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就集中到各个中间商的冷库里,而是分散在农户的地窖里,所以不太可能存在某些人想象的炒作问题。即使真的炒作,也很难炒作起来。

记者:那姜价暴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通:2009年生姜减产,是目前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2009年年初气温较低,一些刚种下的生姜被冻坏了,没冻坏的,发芽状况也不理想,导致亩产下降。二是种植面积减少。2009年2、3月份,正是当年种新姜的时候,生姜的市场价格只有0.9-1.6元/斤,农户出售时的价格更低。连续几年的低价位,严重打击了农户种姜的积极性,导致当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今年,这两个因素都不存在,是生姜生产的大年。今年的鲜姜上市后,姜价将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北京周边菜地逐步减少

记者: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到菜价这几年上涨的幅度较大?

刘通:在近2-3年的时间里,菜价实际上是在逐年上涨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均价数据也体现了这一点:2010年6月30日的价格(2.06元/公斤)比2009年同期(1.67元/公斤)高出23.35%;比2008年同期(1.30元/公斤)高出58.46%;比2007年同期(1.25元/公斤)高出64.8%。

记者:为什么菜价会逐年上涨?

刘通:今年3月份,新发地市场举办了春季种业展销会。3天会期里,我和各地种子公司的经销商们进行了交流。他们普遍反映,今年到会购买种子的客户比去年又有所减少,前来选购种子的农户更是明显减少。这说明两点,一是,北京周边的菜地大量减少;二是,种菜是一个高投入的农活,北京的很多农民觉得种菜不划算。北京人吃的菜,现在来自全国各地。在新发地,除贵州和新疆之外,全国其他省份的蔬菜都有。一方面,我们吃到了品种更丰富的蔬菜;另外一方面,流通环节增多、运输成本增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导致了菜价逐年上涨。

菜价上涨是今后趋势

记者:今年以来,大蒜、绿豆等农副产品大幅度上涨,这其中有没有游资炒作的因素?

刘通:我觉得,大蒜等农副产品涨价的问题,供应不足是主要矛盾。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前几年这类商品的价格太低伤害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在新发地市场,某种农产品结构性短缺,一般伴随着另外一种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比如说,今年大蒜、生姜价格较高,但邯郸的洋白菜收购价仅为0.10元/斤,种菜的农民叫苦不迭。我们曾想建立一个农副产品生产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种植时的参考信息。这个工作要做得非常细致才有意义。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是我们一个机构能够完成的。

记者:菜价今后会降下来么?

刘通:菜价不能暴涨暴跌,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菜价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各个发达国家,都是这种状况。此外,这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农村和农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压低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发展了现代工业。这是各国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的必经之路。但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对农业进行“反哺”。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其实承担了调节各个阶层收入的杠杆作用。我们不能用早期印象中的菜价来评价今后的菜价。当然,菜价上涨,势必影响到一些低收入市民的正常生活。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国家需要同时提高这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

每经记者 何珺 发自北京

针对“国家掌握的玉米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传言,昨日(8月19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和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表示,国内玉米年度内不存在供求缺口,虽然国家库存随着销售的进行有所减少,但企业库存增加,社会供给总量并没有减少。

国家粮食局还强调,在政策性粮食出库时,严禁以任何名目向买方收取额外费用或索要其他费用。对违规违纪的情况,一经查实,将立即停止拨付费用利息补贴,并严厉追究企业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责任。


年度内不存在供求缺口

2009年,东北地区玉米因干旱减产幅度较大,在看涨预期的推动下,今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已超过2成。

尚强民分析,当前东北市场之所以表现出强劲的购买需求,与各类企业在看涨预期的推动下增加玉米库存行为有关,有囤积和炒作的原因。若据此认为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已经失衡,是对国内玉米市场形势的一种误判。

今日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将增加一次临时存储玉米(含中央储备)的竞价销售活动,投放数量为100万吨,其中国家储备玉米40万吨。跨省移库玉米60万吨。

从以往情况来看,一周之内国储连续两次拍卖同一种商品,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本周玉米投放数量将达200万吨,证明国家调控玉米市场的决心与实力。”尚强民称,当前国内玉米货源充裕,国家玉米库存充足,并表示将坚决打击囤积炒作行为,实现国内玉米市场稳定。

“政府希望借此表明玉米储备并未陷入短缺,这对平抑价格起到很大作用。”广发证券(31.00,-1.24,-3.85%)农产品(17.94,-0.33,-1.81%)研究院马仰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竞卖之后,玉米成交价格应该会有所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6591万吨,为此,2008年和2009年,国家在东北四省区共收购了超过3600万吨临时存储玉米。2010年国内玉米新增供给量与国内消费量大体相当,年度内并不存在供求缺口。


社会各类企业库存庞大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截至7月底,仅东北四省区入统的国有粮食企业、非国有粮食企业和重点转化用粮企业的玉米商品库存,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2.25万吨。

国家粮油交易中心交易记录显示,自4月13日开始在东北四省区销售政策性库存玉米以来,截至8月18日,共成交玉米1202.09万吨;根据买卖双方签署的验收确认单统计,截至18日出库数量为655.12万吨,出库率为54.5%。

“国内玉米供给总量没有减少。”尚强民说,以上三类入统企业玉米库存增加数量,相当于国家销售的临时存储和中央储备玉米出库数量的78%。国家库存随着销售的进行减少了,但企业库存增加了,社会供给总量并没有减少。

而且,社会各类企业玉米库存增加的数量,比统计的数据要大,因为有的企业并没有上报真实的库存数据,有些企业也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整肃临储拍卖违纪行为

每周,国家粮油交易中心都会举行上百万吨的玉米、小麦等临储粮拍卖,但在新粮上市价格上涨的同时,临储拍卖的成交率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多次“遇冷”。不少加工企业反映,对拍卖兴趣不大的原因是:出库流程繁琐,库存粮食质量不高,甚至曾遭遇出库“额外”收费等。

针对玉米市场出现的异常情况,周冠华表示,国家有关部门正加大调控力度,对严肃纪律切实做好政策性粮食出库工作作出部署,要求中储粮总公司作为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政策的执行责任主体,要对政策性粮食的销售出库负总责。

“中储粮总公司要督促有关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认真履行销售合同,及时组织政策性粮食出库,严禁以任何名目向买方收取额外费用或索要其他费用。”周冠华说,对于违规违纪情况,一经查实,将立即停止拨付费用利息补贴,并严厉追究企业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责任,给予就地免职、撤职直至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承担直接监管责任的有关监管人员及其主要负责人,也要追究相应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追究上级主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每经记者徐冰玉对本文亦有贡献)

粮食局澄清“国家玉米资源接近枯竭”

孙书博

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两周部署“菜篮子”工作,与此同时,近期多部委也在行动,纷纷就农产品价格走向进行分析,澄清不实论调。

针对市场传言“国家掌握的玉米资源已经接近枯竭,国家市场调控手段大幅减弱,后市国家将面临无粮可卖的窘境”问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和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进行了辟谣。


玉米年内不存在供求缺口

大蒜、绿豆、生姜,2010年农产品价格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大宗农产品之一的玉米,近期的市场关注度也在持续升温。

国家粮油交易中心交易记录显示,自4月13日开始在东北四省区销售政策性库存玉米以来,截至8月18日,共成交玉米1202.09万吨;根据买卖双方签署的验收确认单统计,截至18日出库数量为655.12万吨,出库率为54.5%。国家库存随着销售的进行减少了,但企业库存增加了,社会供给总量并没有减少。

国家粮食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目前玉米货源充足,年度内不存在供求缺口。

在7月CPI创21个月新高(3.3%)、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和最近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生产造成压力的一系列背景下,有关价格走向的每一条信息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波澜”。

自今年6月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多次澄清物价上涨的不实报道,其中,多次涉及到农产品和食品方面。

昨日,尚强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和2009年,国家在东北四省区共收购了超过3600万吨的临时存储玉米。2010年国内玉米新增供给量与国内消费量大体相当,年度内并不存在供求缺口。

“当前东北市场之所以表现出强劲的购买需求,与各类企业在看涨预期的推动下,增加玉米库存行为有关,有囤积和炒作的原因。”尚强民说。


国家有足够的调控能力和决心

尚强民表示,国内玉米供给总量并没有减少,截至7月底,仅东北四省区入统的国有粮食企业、非国有粮食企业和重点转化用粮企业的玉米商品库存,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2.25万吨。

而从今年的玉米种植情况看,8月中旬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主要产地,玉米生育状态良好。此外,今年该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若后期不出现大范围异常灾害性天气,玉米总产量将较上年明显增加。

周冠华表示,针对玉米市场出现的异常情况,国家有关部门正加大调控力度。

7月21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2部委联合发文,要求适当引入一定数量骨干企业作为现行宏观调控体系的补充,完善和健全国家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尚强民强调,国家拥有足够的市场调控能力和决心。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已经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通知,本周五将增加一次临时存储玉米(含中央储备)的竞价销售活动,投放数量为100万吨。这样本周玉米投放数量将达到200万吨。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一)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更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稳定和增加大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加强城市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在特定时段为流动菜摊开辟专门销售区域。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二)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蔬菜保险产品,积极引导菜农投保。(三)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产品(18.67,0.39,2.13%)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支持城市菜市场建设改造。(四)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蔬菜品种范围。 (五)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六)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严肃查处捏造、散布虚假价格信息行为。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中突出因素引起高层重视

国务院平抑菜价 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

周 宇

编者按:粮食生产的安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大事。继本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支持晚稻及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后,昨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六项措施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个月内两度出台农业政策,这充分表明了决策层支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坚定决心。

证券时报记者 周 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六项政策措施。分析人士指出,这表明当前价格上涨压力中的突出因素正引起高层重视。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建立蔬菜储备制度,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专家指出,此举将有利于平抑鲜菜价格的波动对CPI的影响,从源头上遏制通货膨胀。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3.3%,环比上升0.4%,达到年内高点。从具体构成来看,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主要是猪肉)、鲜菜价格上涨分别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升0.3和0.1个百分点。

尽管7月份CPI的小幅上升主要是受短期因素的扰动,其变动幅度并没有超出社会预期,但猪肉价格和鲜菜价格这两个短期因素很可能会在三季度继续推动CPI上行。

目前来看,猪肉价格虽然已经出现明显涨幅,但其价格水平相对于历史水平仍属温和,生猪养殖商的盈利水平仍然偏低,因此政府可能不会很快启动对猪肉价格的调控措施。考虑到未来两月是猪肉的消费旺季,猪肉价格仍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蔬菜价格则过多地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目前还难以预料。过去一个月,受多省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止跌回升,鲜菜价格环比上涨4.3%。其中,与6月中旬相比,8月2日—8日主要大中城市大蒜平均批发价格涨幅更是高达46.4%。

秋粮的收成对未来通胀形势影响重大。虽然发改委强调,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因此我国有能力做到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小幅上升。但目前出于对国内秋粮减产的预测,加之国际市场因素,目前市场对粮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正在蔓延。

初步统计,全国秋粮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400多万亩,但考虑到受年初普遍低温、夏粮和早稻收获时间推迟等影响,各地秋粮播种普遍推迟,下半年气候情况还不确定,加上农民改种单产相对低一些的早熟品种,可能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占全年粮食产量2/3左右的秋粮生产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秋粮大幅减产,那么CPI届时将受到重压。

不过,未来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首先,在前期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作用下,当前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保持总体下跌态势,PPI传导至CPI的压力将显著减轻。其次,考虑到去年同期因素,未来几月翘尾因素将减弱,这将有利于CPI涨幅在现有水平上保持温和的波动。


灾害频发 粮食形势直面四大拷问

受极端异常气候影响,今年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尤其是近期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暴雨、山洪和泥石流,让许多人关注粮食生产。前一时期CPI上涨的推手是否是粮食供应紧张?当前的秋粮长势如何、遇到了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全年粮食生产又能否保持连年丰收的好成绩?对这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粮食生产供应有没有出现问题?

每年7月,是全年粮食生产交出第一份成绩单的时候。今年这个成绩非常不错:夏粮总产2462亿斤,虽比上年略有减少,但仍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其中,夏粮的主要品种冬小麦产量还高于上年,实现了连续第7年增产。

近年来,国家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标是促使国内粮食价格稳步、小幅上升。从上半年来看,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秋粮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年粮食的70%以上,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主要取决于秋粮。目前我国秋粮长势总体较好。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我国秋粮面积11.49亿亩,比去年增加1300万亩。“夺取秋粮丰收,特别是抓好晚稻生产,全力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好势头,对于保障市场供应、管理通胀预期、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新变化至关重要。”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


国际粮价会不会推升国内粮价?

受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国持续干旱等因素影响,市场预期全球小麦将减产,导致7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同时,市场担心欧洲和美国农业主产区高温天气可能造成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玉米、大豆价格也有所上涨。一些人担心,全球粮价高涨之潮将席卷中国。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没有出现国际市场粮价的全面上涨。从国际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看,目前国际市场粮价全面大幅度低于国内市场,即使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小麦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也不会对国内市场价格造成明显冲击。

事实上,由于我国小麦、玉米、稻谷产需多年保持基本平衡,进口量很小,不足国内粮食总产量的1%,除大豆外国内各主要粮食品种都能自给,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基本不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因此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有限。

国内粮价会不会因灾上涨?

既然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关联度很小,那前一时期国内粮价的上涨又是怎么回事?分析人士认为,其中有对粮食生产因灾减产的预期因素,但重要的是国家对农产品价格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做到继续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小幅上升是有把握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粮食价格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目前物价抑制上涨的因素大于上行因素。7月,多数地区新麦收购价格趋于平稳,前期涨幅较高的粳稻收购价格在国家调控作用下略有回落;籼稻、玉米收购价格继续上升但升势趋缓,大豆收购价格略有下降。


粮食年产1万亿斤能否实现?

年初,我国确定了“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目标。目前南方晚稻正处于田间管理的重要时节,秋粮进入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前期的持续低温洪涝增加了晚稻遭遇“寒露风”的风险,而后期台风、热带气旋集中多发也将加重病虫害的威胁,晚稻及秋粮生产将面临“大考”。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认为,由于早稻占全年水稻生产不到20%,关键是要抓好中晚稻的田间管理,只要中晚稻田间管理抓好,没有大的气象灾害,今年全年丰收还是很有希望的。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病虫害防控,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农业防灾减灾预警信息,抓好后期灾害防御,全力夺取晚稻和秋粮好收成。(据新华社电)

1  2  3  4  5  


东南网404提示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