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据新华社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经济较快增长,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5年。

会议强调,5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当前形势: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

会议认为,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努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努力增强我国参与能力;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


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主线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告诫地方: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

会议指出,在明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各地区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切不可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加强财政、货币、投资、土地、贸易、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把握”4“努力”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的特点,努力培育我国发展新优势

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的特点,努力增强我国参与能力

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努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明年6大主要任务

1宏观经济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2强农惠农

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

3调整结构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4改善民生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

5改革攻坚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6国际合作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日闭幕。明年我国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同时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分析人士认为,明年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增长可能保持平稳运行,管理通胀预期将成为调控的阶段性重点。同时,明年财税体制、收入分配等领域的多项改革有望继续推进。

稳物价成当务之急

“本次会议提出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着控通胀已经成为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压力较为明显,可能加剧资源错配和泡沫程度,并冲击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水平。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价格水平,就不可能平稳实现“稳增长”的任务,也不可能有“调结构”的良好氛围,控通胀已成为调控的当务之急。

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涨幅连续5个月同比加快,并创下近28个月新高。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预计,12月CPI涨幅可能低于5%,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对物价的调控,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11月物价涨幅可能是全年高点,但目前尚不能得出CPI涨幅已趋势性见顶的判断。近几个月的环比连续上涨抬高了物价基数,明年上半年可能面临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将“全面加强”,具体措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刘元春认为,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稳定物价工作,调控形势并不悲观。预计明年物价涨幅在3.2%-3.5%,处于比较温和的水平。明年一季度物价可能见顶,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明年CPI涨幅高点可能出现在二季度,相对保守地估计,届时物价涨幅可能接近5%,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可能维持中性偏紧的基调。


经济继续平稳增长

此次会议在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时指出,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我国要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但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也面临复杂形势。

刘元春认为,明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在9%-9.5%之间,保持相对平稳的运行态势。从三大需求来看,明年出口增速可能回落。投资也面临一定下行可能,但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投资增速不会过低。消费增长仍将保持稳定,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

对于如何增强消费的拉动力,刘元春表示可从四方面着手:出台明确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稳定房地产价格,避免住房支出过大挤占其他消费;研究出台短期消费刺激政策;继续推进医疗教育等社会改革工作。

在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本次会议还提出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今年我国贸易顺差可能有1000多亿美元的规模。明年我国进口规模可能扩大,出口增速则可能在15%-20%,比今年要慢一些。

房地产方面,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短期内房地产调控基调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明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可能大于今年。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表示,“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住房建设的大高潮时期,短期来看政府仍将坚持抑制投资性需求的政策。


财税改革引人关注

此次会议提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要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

种种迹象表明,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在明年破茧。至于具体措施,专家认为可能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能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

对于个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表示,除了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之外,还应从制度层面进行变革。目前的9级累进税率层级太多了,可以改成5-6级。如目前我国的第1级个税征收标准为5%,对象是收入500元以下的群体,第二级是10%,面向收入为500-2000元的群体,未来可以将两者统一合并为征收5%的税率。

他还认为,会议提出的“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可能涉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建筑安装以及物流业等。

中广网北京12月12日消息(记者张华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号到12号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和资源环境等领域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企业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中广网北京12月12日消息(记者张华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号到12号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二、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广义货币增长19.5%。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5.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2.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当月净投放现金607亿元,同比少投放7亿元。

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35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同比多增206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4.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同比多增269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8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71亿元;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7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3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56亿元。外币贷款余额4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

本外币存款增加582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5924亿元,外币存款净减少10亿美元。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72.42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本外币存款增加5822亿元,同比少增10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7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和8.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924亿元,同比多增8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32亿元,企业存款增加5737亿元,财政存款净减少2119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当月外币存款净减少10亿美元。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有所上升。2010年11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7.71万亿元,日均成交8049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5.3%。

1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6%,比上月高0.0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1%,比上月高0.12个百分点。

中新网12月10日电据中央人民银行网站官网消息,央行今日发布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央行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640亿元。

11月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35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同比多增206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4.1个百分点。

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同比多增269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8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71亿元;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7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3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56亿元。外币贷款余额4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

中新网12月10日电据中央人民银行网站官网消息,央行今日发布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9.5%,增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5.94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幅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2.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当月净投放现金607亿元,同比少投放7亿元。

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0.35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本外币贷款增加6142亿元,同比多增2067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47.43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4.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640亿元,同比多增269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8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71亿元;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7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6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930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56亿元。外币贷款余额4370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当月外币贷款增加85亿美元。

本外币存款增加5822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增加5924亿元,外币存款净减少10亿美元。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72.42万亿元,同比增长19.4%;当月本外币存款增加5822亿元,同比少增100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7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和8.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924亿元,同比多增8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32亿元,企业存款增加5737亿元,财政存款净减少2119亿元。外币存款余额2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3%,当月外币存款净减少10亿美元。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有所上升。2010年11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7.71万亿元,日均成交8049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55.3%。

11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6%,比上月高0.0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1%,比上月高0.12个百分点。

全国财政收入情况

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840.6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811.39亿元,增长16.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877.79亿元,增长5.2%;地方本级收入2962.9亿元,增长29.1%。

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6740.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347.41亿元,增长21.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0240.46亿元,增长18.1%;地方本级收入36500.05亿元,增长24.5%。全国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68332.36亿元,增长22.7%;非税收入8408.15亿元,增长9.1%。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19025.67亿元,同比增长13.3%;国内消费税5665.08亿元,同比增长27.4%;营业税10218.89亿元,同比增长24.4%;企业所得税12988.79亿元,同比增长7.9%;个人所得税4432亿元,同比增长22%;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9924.73亿元,同比增长42%;关税1919.05亿元,同比增长44.1%;车辆购置税1569.18亿元,同比增长53.3%;出口退税6534.95亿元,同比增长13.4%,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呈逐步回落态势:一季度增长34%,二季度增长22.7%,三季度增长12.2%,10-11月份平均增长15.4%。中央本级收入增长回落幅度更大:一季度增长37.6%,二季度增长22.4%,三季度增长6.5%,10-11月份平均增长7.2%。在各项收入中,受今年以来进口大幅增加、汽车产销量猛增等拉动,关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车辆购置税增长较快。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32.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增长26.1%),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5%(其中中央本级收入年均增长12.3%)。


全国财政支出情况

11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0599.64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4249.71亿元,增长66.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66.05亿元,增长27.6%;地方本级支出8933.59亿元,增长77.1%。

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7159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356.93亿元,增长27.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4266.54亿元,增长19.8%;地方本级支出57326.36亿元,增长29.3%。

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教育支出9805.18亿元,同比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06.7亿元,同比增长31.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356.07亿元,同比增长17%;农林水事务支出5935.84亿元,同比增长25.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67.97亿元,同比增长34%;交通运输支出4522.36亿元,同比增长45.3%;公共安全支出4388.04亿元,同比增长18.4%;医疗卫生支出3559.05亿元,同比增长38.8%;科学技术支出2716.95亿元,同比增长44%;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553.81亿元,同比增长26.7%;住房保障支出1817.5亿元,同比增长35.1%。

海关总署今天发布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677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36.3%。其中出口14238.5亿美元,增长33%;进口12534.3亿美元,增长40.3%;贸易顺差为1704.2亿美元,减少3.9%。

海关统计显示,11月份,我国进出口值28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2%,环比增长15.9%,刷新今年9月份创下的2730.9亿美元的纪录,月度进出口规模首次超过2800亿美元关口。其中出口、进口值同时创新历史最高纪录:11月份出口1533.3亿美元,增长34.9%;在进口量和价格上涨的推动下,11月份进口1304.3亿美元,增长37.7%,进口增速比10月份快速提升12.3个百分点。

1至1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3345.7亿美元,增长40.9%,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483.7亿美元,增长37.3%;进口6862亿美元,增长44.5%,高于同期全国进口总体增速4.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78.3亿美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13.3倍。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494.7亿美元,增长29.5%。其中出口6702.9亿美元,增长28%;进口3791.8亿美元,增长32.3%。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11.1亿美元,增长22.8%,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1.7倍。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1至1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338.8亿美元,增长33.1%。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468.9亿美元,增长30.2%。1至11月,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2677.9亿美元,增长31.7%。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091.1亿美元,增长24.9%;自日本进口1586.8亿美元,增长36.9%;对日本贸易逆差495.7亿美元,增加73.6%。同期,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亿美元,增长40.6%。其中,我对东盟出口1244.5亿美元,增长33.6%;自东盟进口1385.6亿美元,增长47.5%;对东盟贸易逆差141.1亿美元,增加17倍。


海关统计显示,1至11月,广东进出口总值7049亿美元,增长30%。同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出口值分别为4214.8亿、3333.7亿和2703.1亿美元,分别增长38.8%、35%和41.8%。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值分别为2295亿、1705.4亿和973.3亿美元,分别增长36.3%、36.6%和36.8%。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3.2%。此外,1至11月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显著,其中甘肃进出口总值66.3亿美元,增长1倍,高于同期全国总体增速66.3个百分点。西藏、云南和江西进出口分别为6.9亿、121亿和185.9亿美元,分别增长94%、78.5%和67.1%,分别高于总体增速57.7个、42.2个和30.8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为贸易顺差主要来源,民营企业进出口强劲增长。1至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457.8亿美元,增长33.1%。其中出口7791.4亿美元,增长29.8%;进口6666.4亿美元,增长37.2%;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112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方式项下贸易顺差2420.8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我国加工贸易总体贸易顺差的83.2%。此外,民营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6692.3亿美元,增长48.1%,高于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11.8个百分点。

在出口商品中,1至1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427.4亿美元,增长32.7%,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2%。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508亿美元,增长31%;机械设备出口2795.9亿美元,增长33%。同期,服装出口1169.4亿美元,增长21.2%,较前10个月(下同)加快1.7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696.8亿美元,增长29.6%,加快0.2个百分点;鞋出口322.1亿美元,增长27.8%,加快1.4个百分点。

在进口商品中,1至11月,铁矿砂进口5.6亿吨,下降0.9%,进口均价为每吨126.4美元,上涨59.7%;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2166万吨,增长0.2%,进口均价为每吨1814美元,上涨25.8%;钢材进口1502万吨,下降7%,进口均价为每吨1220美元,上涨11%。同期,进口大豆4937万吨,增长30.7%,进口均价为每吨449.4美元,上涨2.3%。此外,进口机电产品596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进口汽车72.5万辆,增长1倍。

汇通网12月10日讯中国海关总署周五(10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1月贸易顺差228.9亿美元,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220亿美元。

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出口同比增长34.9%,远高于市场此前调查中值的22.5%;中国11月进口同比增长37.7%,亦高于调查中值的24.2%。

华融证券策略分析师肖波表示:“出口超预期,与季节性因素有关,国外复活节、圣诞采购等都会对促进中国小商品出口增长,这亦是11月出口的主要增长力量。”

他表示:“而进口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这与中国今年下半年采购欧美高端装备制造有关,以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出。”

他表示,预计明年初出口将再度回落,进口则稳定在当前的水平,贸易顺差会进一步缩小。

而汇率方面,他称,明年料将处于稳定升值区域,波动较为稳定,但弹性则较今年更大。预计全年升值幅度将略高于今年,处于3.5-5%附近,且上线可能性较大,因应对通胀而收紧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较大,适度提高汇率升幅是必要操作。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11月曾表示,中国今年的贸易顺差将会低于去年的1,900多亿美元水平。

中国商务部此前预计,今年四季度中国外贸同比增速将继续回落;2011年外贸虽将保持增势,但增速则可能有所回落,因汇率博弈加剧及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且国内成本和企业经营风险续升。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官方制造业PMI增长至55.2%,为连续第四个月回升,并创七个月高点。当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亦升至55.3,创八个月来新高。

“如果11月的CPI(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5%,请不要惊奇。”

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夜,风声趋紧。对于两天后即将公布的11月经济数据,业内各方机构纷纷作出预判。其中一则引发市场强烈关注的预测是,CPI将同比增长5.1%。

这个预测数字如属实,将毫无悬念的创下28个月以来的新高。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告诉记者,其早先测算的11月份CPI同比增速将达到4.8%,但“如果统计局11日公布的同比涨幅超过5%,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意味着全年的物价将超过3%,可能在3.3%。”他说,考虑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的叠加影响,预计明年的CPI目标将调高至4%左右。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测算,11月份前3周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月加快了0.7个百分点。预计11月份食品价格指数上涨12.1%,涨幅比上月提高2个百分点。

在非食品价格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李慧勇测算,预计11月份CPI上涨5.1%,涨幅比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

近期商务部和发改委公布了多组数据,反映受国家加强市场调控监管的影响,农产品价格环比在下降。11月29日-12月5日这一周,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18种主要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3.31元/公斤,较前一周下降5.4%,比11月初下降14%。

不过,由于国家统计局最后1个物价采样日是在25日,因此11月底以后物价环比下降的部分,可能要在12月份才有所表现。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最近表示,由于在政府调控等因素下价格涨幅有所稳定,12月份的CPI涨幅不会高于5%。


在近日中国社科院的预测报告中,上调了2个月前的CPI涨幅数值。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汪同三亦建议,明年的物价调控目标可以提高到4%,“这可以为部分物价改革预留空间。”

他认为,农业生产是一个重要变量。“在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之时,2011年的气候条件和粮食收成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明年的农产品价格水平。”汪同三说。

部分专家表示,如果适当提高明年的通胀预期指标,一方面能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收入分配关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明年物价调控目标可以提高到5%;而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张汉亚甚至认为,明年的物价目标可以提高到6%。

适应物价调控目标增加的预期,明年出现进一步紧缩的政策可能性也在加大。诸建芳认为,无论是提高准备金率还是加息,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李慧勇预计,明年在防通胀、保增长和调结构三者之间,防通胀将是首要任务。市场将形成加息周期的预期。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抑制或扭转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

“CPI继续上行将进一步提高加息的必要性,年内加息的概率将进一步增加。”李慧勇判断,通过控制公共定价和准公共定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来避免物价的过快上涨,也将是重要的事情。

北京的经济分析人士表示,明年的中国经济工作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置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回升向好势头巩固、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海内外的一些舆论猜测“保增长”的位次明年很可能后移。

“从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综合考虑,明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还是‘保增长’。”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

当前,欧洲债务危机又起新的波澜,欧美发达经济体复苏依然乏力,均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的证明。中国官方研究机构的研判结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有可能持续到“十二五”前半期。

中国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要求“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明年首要“保增长”并不意味不调整经济结构、不管理好通胀预期,中国明年将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他们认为,中央已经定调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财政支出将与今年相当,但政府投资将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认为,2008年出台的不少刺激政策即将在年底前到期,进行接续或调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他预计明年投资方向会侧重“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及教育医疗民生领域”,在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


今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可以预料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由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方式将从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模式向依靠科技创新的模式转变。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仍将是中国明年经济政策的核心主题之一。200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最终消费带动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升到45.4%。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3%,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明年中国将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微博)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为年内首次突破4%,并创25个月新高。多数分析人士预料,今年11月份CPI将继续上扬,而明年上半年CPI很可能达到4%以上。

由于明年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很可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面临的外部流动性过剩局面依然存在,热钱流入、输入性通胀等风险很可能继续积聚。中国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通胀,经济大起大落将不可避免,同时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认为,2011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有所下降,但通货膨胀压力继续上升,资产泡沫危机也并未消除。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调整,在各方面作出量化控制。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微调。本月3日中国决定明年货币政策基调将由目前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

张晓晶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中国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此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也要相应作出调整。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明年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不成问题,只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就有把握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市场人士预计,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聚焦于稳增长抑通胀。回顾历史,历年会议期间沪指涨多跌少,投资者可多关注会议提到的政策受益板块。

本报讯据中国网消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幕将于今日拉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人们期待通过这次会议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策基调。

中国社科院日前指出:在通胀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稳定经济增长、管好通胀预期,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稳增长抑通胀

有消息称,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提法,也会被“稳定经济增长”所替代。

分析人士称,“稳定经济增长”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淡化经济增速目标的思路更加明晰。该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刻不容缓。不苛求过高的短期增速,将有助于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陈佳贵认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最低是8%,8%~9%可视为最优增长区间,9%~10%为次优增长区间,超过10%可看作出现了过热苗头。

时隔六年后,中国再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危机”需求刺激政策将进一步淡出,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指出,“稳健”的具体表现形式将趋于中性偏紧。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的回落,应是题中之意。

除去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最近中央政府强调了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分析人士预测,建设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将成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


宏观政策需“因时而动”

“政策基调”得到确定后,不少学者提醒,宏观调控仍需做好风险防范。

王建表示,从外部情况看,世界经济很可能会在2011年继续探底。在国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性若踩了“急刹车”,也有可能危及经济增长。

股市有望展开结构性行情

统计显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各方将根据会议内容对未来行情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股票进行操作。

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每年度经济形势判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往往会着重分析其中的“轻重缓急”,从而调整其操作。

在经济会议召开期间,股市的涨跌幅度则相对偏窄;而在会议之后的一周时间里,市场走势也是中性偏强,近10年来,下跌的次数仅有三次。不过,近两年的会议之后,股市均出现下跌,2008年下跌了4.92%,2009年下跌了0.87%。

统计显示,会议之后,市场会对政策的导向作出判断,从而挖掘受益的行业或板块。

可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股市往往对经济政策充满期待,市场走好的意愿相对强烈。而在会议中期,政策面相对平静。而在会议后期,各方将根据会议内容对未来行情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股票进行操作。


场外观望场内谨慎

根据中登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周新增A股开户数32.86万户,已连续第三周出现下降,较前一周减少15.34%。

面对大盘近期围绕年线的反复震荡,不仅场外的投资者显得踌躇不前,场内资金也渐趋谨慎。

统计显示,12月以来的6个交易日平均两市成交金额为2103.48亿元,而回顾此前的两个月,10月两市日均成交金额为3922.30亿元,11月为37436.14亿元。此外,兴业证券报告显示,今年11月初,A股周换手率曾达到12.20%,在股指遭遇重挫之后,近四周A股换手率不断下降,分别为12.12%、8.14%、7.81%和6.50%。

从以上数据来看,目前A股市场格局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四季度初曾十分充裕的流动性在紧缩政策的压制下渐趋紧张,抑制了大盘反弹的空间和力度。

如果出现“黑色周五”或是买点

考虑到今日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且周六公布11月宏观经济数据涉及央行的调控动作,在重大政策公布前大盘保持弱势整理比较正常,因为这些政策方面的信息很少有人能够提前获知,所以大家都会比较谨慎,先观望为主,待政策面明朗后再进行下一步布局。

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会议中有较实质性的利多因素出现,不排除A股瞬间破位后,出现量能放出的维持反弹行情。如果没有利多因素出现,不排除出现“黑色周五”。但经过周末对政策面的消化,尤其是政策面可能不会出现市场预期的那么悲观从紧,那么下周开始做多动能可能会得到有效聚集,市场有望重拾升势,所以即使出现“黑色周五”,也会是一个买点。

技术派人士则建议密切关注上海综指2319~2580~2809点上升趋势线的维持情况,如果今日能够收于2830点上方,则可能出现维持反弹格局,反之,如果收出2800点下方,那么A股的调整将随时展开。


中长期:结构性机会仍然可期

对于股市中长期走势,分析人士认为明年上半年市场并不乐观,但存在结构性机会。

长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安昀预计,明年市场会有一定的正收益,但震荡幅度会较大,会存在一些结构性的机会。他预测明年上半年经济走向偏热的概率较大,因此明年第二季度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个风险点。

市场人士李迅雷显然要乐观一点,他认为人民币升值和加息有一定的替代性,这些政策会导致叠加效应,因此他认为明年A股机会可能在于政策的严厉性低于市场预期。“我们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时候也非常担忧全球经济,后来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恐慌,所以2009年1月份到8月份股市还是走了牛市。所以我们觉得很多政策现在有点反应过度了。”

会议期间关注

“政策系”个股

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政策或将成为相关主题上涨的催化剂,新能源和低碳板块、消费等内需板块、农业板块、金融板块可能从中受益。

中信证券表示,从历史看,经济工作会议被提及频率最高的农业、消费板块在会议后上涨概率和获取超额收益的幅度远超出其他行业。高盛等预计政府将出台具体的财政措施来刺激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如可能通过提供贷款贴息及消费补贴,相关板块将在后续政策的推动下可能有更好的表现。

分析人士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汽车、智能电网、核电、环境污染处理等低碳细分行业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中共中央政治局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按照惯例,此后一周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大幕就将拉开。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人们期待通过这次会议更深入的了解中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政策基调。

中国社科院日前指出:在通胀压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稳定经济增长、管好通胀预期,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稳增长”淡化GDP标尺

有消息称,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提法,也会被“稳定经济增长”所替代。

今年十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GDP”等相关字眼首次缺席。分析人士称,“稳定经济增长”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淡化经济增速目标的思路更加明晰。

该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刻不容缓。不苛求过高的短期增速,将有助于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陈佳贵认为,在通胀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过快的增长会刺激需求,使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

陈佳贵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最低是8%,8%—9%可视为最优增长区间,9%—10%为次优增长区间,超过10%可看作出现了过热苗头。


“抑通胀”成当下首要任务

时隔六年后,中国再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表示,这意味着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危机”需求刺激政策将进一步淡出,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指出,“稳健”的具体表现形式将趋于中性偏紧。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的回落,应是题中之意。

除去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最近中央政府强调了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分析人士预测,建设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将成为本次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

宏观政策仍需“因时而动”

“政策基调”得到确定后,不少学者提醒,宏观调控仍需做好风险防范。

王建表示,从外部情况看,世界经济很可能会在2011年继续探底。美联储之所以在美国经济还保持复苏的情况下,坚持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就是因为他们担心后面还会有大麻烦。

在国内,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流动性若踩了“急刹车”,也有可能危及经济增长。

当此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之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当有助厘清来年方向,而宏观政策则仍须因时而动、巧把火候。(中新社记者周锐)

在今年CPI增幅不断提高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明年的通胀控制目标。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会初步提出明年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控制目标,更重要的是为明年宏观政策的方向打好基调。具体的中国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就业和失业控制目标、国际收支状况,都要到翌年3月左右的“两会”上正式给出。

实际上,就在最近的一两周,国际主要投行都纷纷上调了2011年中国CPI预期目标。

参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的多位经济学家中,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将2011年中国CPI预测从3.6%大幅上调到4.5%;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将2011年预测从3.5%~4%上调到4%~4.5%;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则从4%大幅上调到5.5%。

或不再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在今年CPI增幅不断提高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明年的通胀控制目标。

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中国2011年的通胀目标很有可能会提高到4%。

在宏观政策上,则有可能不再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自2008年危机以来执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被重定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会初步提出明年的经济增长和物价控制目标,更重要的是为明年宏观政策的方向打好基调。具体的中国经济四大目标,经济增长(GDP)、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CPI)、就业和失业控制目标、国际收支状况,都要到翌年3月左右的“两会”上正式给出。

提高通胀容忍度

上述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在近期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有关部门明确讨论了是否提高通胀控制目标,以及提高多少的问题。

在最近5年里,2006年、2007年、2010年CPI控制目标是3%,2009年是4%,2008年是4.8%。

“目前讨论2011年的CPI调控目标,基本确定需要进行一些上调,这要看两个因素,一是到今年年底这两个月会有什么表现,或者是一直到3月份‘两会’召开时CPI会到什么水平;二是看控制目标需要提高到什么水平。”前述人士表示,可能的提法会是4%左右。

实际上,就在最近的一两周,国际主要投行都纷纷上调了2011年中国CPI预期目标。

参与“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月度调研”的多位经济学家中,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将2011年中国CPI预测从3.6%大幅上调到4.5%;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将2011年预测从3.5%~4%上调到4%~4.5%;渣打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则从4%大幅上调到5.5%。

实际上,中国提高通胀容忍度,在当今全球政策框架之中并不让人意外。


2010年2月,IMF在一份报告中建议决策者可考虑将通胀目标从2%提高至4%,以促使货币政策在未来通缩危机中更好地发挥效用。IMF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罗格夫(Kenneth Rogoff)甚至提出将通胀容忍度从2%提高到6%。

9月,IMF的工作论文又指出,央行为实现福利最大化,应制定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这实际上为新兴市场国家提高通胀控制水平给出了指引。

目前,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还没有提出2011年的通胀目标。但巴西、印度两个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今年年初给出的2010年通胀目标,分别是4.5%、5%~6%,这都大幅高出中国当时提出的3%的通胀目标。不过今年以来巴西、印度CPI增速非常高,今年10月份,中国是4.4%,巴西、印度分别达到5.2%、9.8%。俄罗斯年初目标也是3%,但10月份通胀高达7.5%。

不再提宏观政策连续性?

前述人士同时还指出,在提高通胀控制目标的同时,政策方向也将明确提出“控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的目标。

本报曾在11月2日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将目前执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调修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这一决议已经达成共识。

为了更好引导市场预期,在这种背景下,政策语境里惯常使用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则有可能不再重提。

实际上,在中国央行月初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已经放弃了这一提法。三季度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二季度报告中则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对比发现,货币政策描述中回避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提法。

在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表述中,和前一年相比,2005年、2006年、2009年都使用了“继续”、“连续性、稳定性”等词语,而具有转折性的2007年、2008年则没有使用。

“2010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是从2008年至今的刺激政策中退出,回避连续性、稳定性的提法,有利于引导市场理解政策目标。”前述人士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丁晓琴、崔真对此文亦有贡献)

1  2  


东南网404提示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