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浦发银行(600000,股吧)副行长穆矢认为:“挑战在两个方面体现得特别突出。一是,商业银行稳定因素下降,经营中预测行为变得非常重要,流动性风险变得非常严重;二是,能否准确判断利率走势,会给整个银行的经营带来重大的风险以及盈利方面多寡的巨大差异。”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近期透露,中信银行经营策略和经营战略调整很早已经开始了。中信银行去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在做调整,这些调整的核心包括管理杠杆的改变、产品结构的变化等。
相比大中型银行,小银行被普遍认为生存危机更严峻。
上海银行董事长范一飞在近期召开的“2012上海银行家峰会”上表示,在利率管理方面,由于利率管理的机制长期以来比较欠缺,内部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完全理顺,如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统筹和分析,涉及到期限、品种、授权等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受到资本、人力、网点等制约,中小银行无法与大型银行开展正面竞争,定价基本不具优势,而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中间业务收入转型等,中小银行的条件相对比较差,战略转型需要更艰苦的探索。
“中国利率市场化这件事,其实不像业内或者外界的过于悲观或者过于看好,我感觉到利率市场化现在还只是初期。”富滇银行副行长李平平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中小银行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跟大户、做大单,肯定是难以为继了。我们今年在制定第二个战略发展规划,先从昆明所在地,把15个行专门组建一个零售银行的支行,相当于分行级的,做零售银行转型。”
外资银行队伍中,汇丰中国环球资本市场副总监宋跃升颇为乐观。他表示:“在中国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外资银行加到一起总共的资产份额是1.8%、利润率1.5%左右。但是我们在现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推出的一些新的市场和衍生产品,包括利率互换,可以说外资银行在利率互换市场中占比超过50%,而且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我也更加同意利率市场化对外资银行冲击一定会有,因为整个的存贷款利差会逐渐减小,但同时也有很多优势,和我们本来在其它市场做的产品和策略都可以拿到中国市场来做。”
这股无法阻挡的趋势,预示着大浪淘沙的残酷洗礼。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利率市场化对于存款性金融机构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目前,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存款利率放开后,会使得商业银行的数目大概减少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其中,中型银行是死亡主体。大银行会变得更加虚弱和巨大,基层的社区银行和邮政储蓄变好,中等银行会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