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难解中国车企“品牌荒”
money.fjsen.com 2013-12-17 11:12 来源:腾讯财经
我来说两句
靠收购国际品牌“镀金”不现实
车企通过收购国际品牌提升自身形象的做法并不现实。待价而沽的企业往往是连年亏损或处于破产边缘,对于收购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蛇吞象”式的收购难度更大。
2004年,中国国营汽车巨头上汽集团投入超30亿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51%股权。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但并购之后却出现产品缺少市场、企业文化难以融合的问题。在双龙汽车强势工会的重重压力下,甚至发生上汽人员被扣的事件。2009年,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组程序,上汽集团的投资也化为乌有。
吉利作为民营汽车企业的代表,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仍难以让其扭亏为盈。沃尔沃轿车公布的2012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同比下滑99%,与2011年盈利1.6亿美元相比,去年沃尔沃轿车亏损了7400万美元。即便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沃尔沃2012年销量也下滑10%。
此前,为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吉利曾收购英国出租车生产商锰铜公司20%股权。去年锰铜公司破产,吉利只好再注资1.1亿元将公司全部纳入旗下。后者已连续5年亏损,不仅国内市场暂难打开,吉利借锰铜提升品牌英伦内涵的设想也并未实现。
跨国并购风险之高,即便是国际大厂也难免碰壁。美国福特共花费54亿美元收购英国品牌捷豹和路虎,最后却以2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印度的塔塔汽车,还不到当初出价的一半。在福特治下的19年间,这两家公司表现糟糕,捷豹从来没有实现盈利,而路虎的表现也乏善可陈。
对中国企业来说,接管并运营一家全球汽车品牌面临诸多风险。第一是不断恶化的全球销售,尽管中国企业能够提供急需的现金为国际品牌补血,但在目前的全球汽车销售环境下,扭转海外销售业绩几乎是一件不可能任务。第二是强势的外国工会。正如上汽集团收购双龙汽车遇到的那样,工会成为跨国并购的最大变数。
责任编辑:潘昙磊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