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时代周报记者给小米公司公关部发了一份采访题纲,希望关于手机通信一事采访小米公司。但小米公关部负责人对此拒绝回应。
在“米粉”的狂热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小米手机有着独特的元素,“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这一理念的背后是对小米手机真实的解读。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1正式发布,12月18日,小米手机1第一次正式在网上售卖,5分钟内30万台售完。
热卖的背后, 2012年小米赚足了眼球。2013年,小米模式风靡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是微博上大量的吐槽小米手机出现“发烧”、“黑屏”等现象。为发烧而生,但手机背部就一定得要烧得发烫才行?在记者体验的如vivo、联想等多款手机中,发烫现象并不多。
“饥饿营销”的困境
饥饿营销历来是小米看家法宝,指定时间开售,指定时间内必须售罄。让米粉尖叫同时,也给米粉带来阵痛。
“对硬件、供应链的把控不是容易的事,小米手机走到今天,雷军有意无意透露出了这种无奈,这些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去年底,面对网络上指责“小米2跳票”的众多声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深圳手机供应商对时代周报记者谈到了雷军的苦恼。
去年底,雷军再次来到深圳,与深圳手机圈的同行们作了一次深入交流。不经意中,雷军对同行吐了苦水。
饥饿营销的发明者是苹果,但手机供应链行业的人士表示,“苹果对产品要求太高,而且苹果手机有很多外形、屏幕等方面的工艺上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就导致了供货产能跟不上。但苹果核心在于高质量要求,是不得己的饥饿。”而小米的“饥饿”,在业内人士看来,则更多是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限。
完全不懂硬件、“一穷二白”地进入手机行业,小米的早期经历人所共知。而供应链却是硬件行业非常重要的一环,连从事多年PC制造业的联想,在供应链上都不敢掉以轻心。
连联想集团CEO杨元庆都要亲自与供应链厂商“搞好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当泰国水灾发生、元器件产能不足时,联想的供货仍一路顺畅。在PC行业积累多年的联想尚且如此,而完全是新兵的小米,当其进入手机行业之时,从头开始积累供应链上的人脉关系,这对小米仍是挑战。
科通集团旗下电商科通芯城执行副总裁朱继志认为,饥饿营销、期货手机并非只是小米公司遇到的问题,这是目前智能手机市场风起云涌之际,整个产业链必然面临的挑战。“智能手机市场太大了,变化又非常快,有很多以前做OEM/ODM的手机企业开始独立做品牌”,朱继志认为,这些企业基于多年供应链上的积累,容易拿到芯片等元器件,会更快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