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5-08-11 11:43:16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此重要论断深入揭示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紧密内在联系。中国人口规模庞大,这既是显著的国情特征,也是面临的复杂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鉴于此,需高度重视人口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强化协同配合,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人口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人口数量与结构、教育与健康、人口分布、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共同富裕等众多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近期,育儿补贴制度等政策的实施,就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将为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根基带来深远影响。

人口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表面上是数量在持续减少,究其本质是结构的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叠加,表现为劳动力持续减少,但老年人口数量在高速增长。这不仅让社会保障体系承接了很大的压力,也制约了经济活力。要规避这一问题,不仅仅要适度增加人口数量,还要优化人口结构。例如,可以采用一些政策去降低生育成本,提高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比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补贴对象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将帮助减轻家庭养育的负担,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

同时,要深挖老龄化的“潜力”。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银发经济、推动老年人再就业等,让老年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比如,在应对老龄化时,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开发适老产品,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压力,还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并指出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其中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尽管当前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仍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与健康水平提升是现代化的核心支柱

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靠教育。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学校的数量,而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具备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具备更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能力,具备更好地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例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可以使更多年轻人获得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技能。德国的双元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接受企业的实践培训。这种针对大量高技能员工的培训方式,为德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因此,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健康同样重要,我们需要一个更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从而保障高质量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诉求,助力基层获取高质量的资源,进而惠及更多人。我们国家为基层卫生服务投入了巨量资源,但城乡之间医疗资源差距依然存在。凭借数字化与远程医疗的融合,这一差距可实现进一步缩小,从而让更多人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将保障人民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方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相协调是现代化的空间支撑

人口的分布,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当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将会被“掏空”;当人口分布过于分散,也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活力不足。因此,优化人口分布,是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步。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就是通过政策引导,让人口和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也为中小城市提供了发展机会。通过健全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区域协调以及提高公共服务,可以推动人口分布的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同时,城镇化进程需要更加注重质量。不能让城市变成“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要成为宜居宜业的空间。目前,“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定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一体化发展。城镇规模结构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南京、成都、福州、长株潭、西安、重庆等都市圈加快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通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价值遵循

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对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一个更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现代化的成果。在发展机会方面,让人们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素质,进而推动人口整体质量的提高;在贫富差距方面,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政策,缩小经济差距,使更多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代际公平方面,要合理利用资源,注重保护后代人的利益,确保持续拥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筑了系统性的环境基础与条件支撑。在资源环境维度,可通过构建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机制,有效规避资源约束与生态退化对人口发展的制约效应,从而为人口高质量发展夯实物质根基、拓展生存空间;在经济结构优化层面,可依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迭代升级,构建激励个体素质持续提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从而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程;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可通过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进优质教育普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切实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适配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生态。

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重要支撑,二者构成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二者的协同治理,能够塑造更具活力、更富公平正义、更可持续的发展范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人口高质量发展并非孤立的议题,而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层逻辑基石。其核心在于重新界定“人”的价值维度,并构建让个体成为国家发展动力的制度与社会环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既是深刻的社会转型实践,亦是充满希望的发展探索。需遵循“发展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系统而非零散、普遍联系而非单一孤立”的认识论原则,在保持理性认知的基础上采取适度行动,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李尚旗,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窦延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