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由此提出。 上个世纪,余村热衷炸山开石,成为有名的富裕村,代价却是粉尘蔽日,“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余村人关停矿山,投身修复。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看到这里层峦叠嶂、流水潺潺,游客纷至沓来,尽享生态之美,他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余村的蝶变,是“两山”理念改变中国的生动缩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这一重大理念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上不断深化拓展,“两山”理念先后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略。 如何准确理解“两山”理念?字面意思上,“绿水青山”指自然财富、生态财富,“金山银山”则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就是”两个字深刻阐明了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核心是要求科学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阶段,阐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两山”理念破除了过去对环境与经济僵化对立的错误认识,理清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西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污染物排放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类似“倒U形”的曲线,实际上认为污染不可避免,只能“先污染,后治理”。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和革新。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本身也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因此,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宁可暂时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当然,我们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要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年来,“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更加重要,“两山”理念也更加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