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于7月中下旬对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开展暗访,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安全生产和市场秩序问题,包括经营场所消防器材设施损坏或配备不足问题较为突出,旅游景区景点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问题较为频发,涉水旅游项目安全管理不足问题时有发生等。(8月12日新华社) 安全,始终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当前,我国大众旅游已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人从众”的出游模式成为常态,必然带动风险概率不断上升。同时,游客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有人偏爱探索“奇伟瑰怪”之境,有人热衷挑战高空、潜水、涉水等刺激项目,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更复杂的挑战。 此次文化和旅游部暗访覆盖八省区,将部分景区、场所“带病运营”的乱象暴露无遗:灭火器过期或缺乏维保记录,消防器材损坏维修不及时,临水危险区域缺少醒目安全提示,安全通道堆放杂物,演出场所锁闭安全出口,个别旅游大巴司机行车中玩手机、打电话……设备“老弱病”、管理“挂空挡”、人员“踩红线”,这些隐患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系统性、结构性特点,反映出当前文旅市场在安全管理、设施维护、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这不仅威胁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更将损害行业的健康根基。 “海恩法则”提醒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起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近几年,文旅热潮持续升温,有的地区迎来了客流高峰的“泼天富贵”,有的却陷入了事故频发的“塌房之忧”。究其根源,在于部分景区和经营者的“安全弦”松了,眼中盯着客流、心里想着“钱景”,在安全投入上能抠则抠——设备缺斤短两,防护形同虚设,安全责任被抛诸脑后,更给旅游安全蒙上了阴影。 “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暑期旅游正值高峰,文化和旅游部这份通报,无疑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相关地区和景区必须立即行动、对照整改,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拉紧“安全警戒线”。该投入的资金一分不能省,该落实的培训一次不能少,该遵守的规矩一条不能破。务必确保场地安全、提示到位、设备齐全有效。例如,高空游玩项目除了安全绳,还要增设安全防坠网形成“双重保障”,提升安全系数。 对监管部门而言,行业标准必须立起来、硬起来。既要“瞪大眼睛”,拿着一把“尺子”逐一去“量”,对照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完善新业态的管理;更要着力构建覆盖全场景的风险防控体系,织密全域风险“防护网”,实现隐患“发现—整改—消除”的闭环管理。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文旅市场的繁荣,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唯有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扎扎实实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才能让更多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畅享诗与远方,让文旅市场的“烟火气”与“安全感”交相辉映、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