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按病种付费让过度医疗没市场

2025-08-26 17:19: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正式印发《医疗保障按病种付费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所谓按病种付费,即通过对疾病诊疗进行分组或折算分值,实行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打包付费”。《办法》明确,将为医保按病种付费建立病种分组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两年调整一次。

按照我国传统医保按项目付费的方式,药品、耗材、检查项目用多少算多少。这种模式容易滋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既加重患者负担,也降低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国家医保局自2019年推行按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通过精准测算历史数据、分组患者病情,对同组患者确定相似的费用标准。崭新的“打包”支付,是纠治过度医疗的一剂良方。打破“医保支付挂钩服务数量”的逻辑,帮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从“多做项目多得收益”,转变为“控制成本也有收益”。

同时提升的还有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此前,一些不用住院就可以康复的患者,为了多报销而倾向于住院治疗。如今,不需要住院的日间手术被纳入按病种付费,医保支付标准跟住院与否没有关系,缓解了住院病房的紧张,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据报道,截至2024年底,全国按病种付费出院人次占比超过90%。在试点改革的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更规范了,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也下降了。患者因为少做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按比例报销后个人负担部分也可能减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夯实了医保改革的民意基础。将医保改革红利真正转化为群众健康福祉,为构建更加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样本。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获得一片点赞,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如果一个人需要治疗不止一种病,或者治疗过程中衍生其他病种,怎么办?”支付模式的改革并非“一刀切”,对于住院时间长、资源消耗多、使用新药新技术等不适合按病种支付的病例,医疗机构可申请特例单议,经过医保部门审核后,按照项目付费或调整支付标准,确保患者得到合理充分的治疗。既建立“打包付费”的刚性框架,又为复杂病情的支付方式留出了柔性调整的空间,《办法》力求在规范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实现平衡,有利于保障患者就医诊疗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按病种付费,既是确保医保基金可持续使用的有效举措,也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实践。统筹地区医保部门应严格执行收支预算,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各医院也要在优化诊疗流程的同时,进一步将基金效益转化为节节攀升的医疗服务质量。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织密了民生保障的网络,体现了让每一分医保基金都在守护健康中绽放价值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