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电话手表进校园争议,别只盯着“禁或留”

2025-09-02 17:09: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有深圳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建议禁止电话手表进入校园,理由是其可能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建议迅速引发广泛讨论。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回应称,目前并未全面禁止,而是倡导分类管理、疏堵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功能区别对待。

电话手表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明确的定位:保障儿童安全。其基础通话和定位功能,回应的是家长对孩子安全的基本焦虑。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电子护身符,而非娱乐玩具。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个以安全为初心的产品,会成为课堂上的干扰源?问题不在工具本身,而在其功能边界的泛滥与管理机制的缺失。

正如龙华区教育局所指出的,那些仅具备通话和定位功能的手表,完全可以通过进校统一保管、课堂严禁使用等方式规范使用。真正引发争议的,是那些被厂商塞进游戏、视频、社交等娱乐功能的升级版手表。

据行业数据,有相当一部分的5至12岁儿童拥有智能手表,市场规模庞大。在激烈竞争下,厂商们不是专注于提升手表的通话质量、定位精度或待机时间,而是竞相添加游戏、视频、拍照甚至支付功能,把一款安全工具硬生生打造成微型娱乐终端。这种功能堆砌不仅加剧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功能越多,价格越高,更无形中助长了儿童的攀比心理。一些孩子已经不是因为需要安全保护而戴手表,而是因为别人有,我也要有、别人的能玩游戏,我的也要能玩。厂商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忘记了儿童产品的本质是服务儿童成长,而不是创造更多的消费诱惑。

耐人寻味的是,建议禁止电话手表的正是家长群体。家长既是产品的购买者,又是希望产品的禁止者。这种买表又禁表的矛盾,实则是教育责任的转嫁。学校的职责是维护校园秩序,比如将手表统一保管、禁止课堂使用,可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认知与自控力培养,本该发生在家庭场景中。有家长曾抱怨孩子放学回家就玩手表游戏,却忘了追问自己:是否和孩子约定过使用时长?是否引导过手表的核心功能是联系而非娱乐?家校之间本应是互补的关系:家长教孩子为何用、怎么用,学校管孩子在校何时不能用,一旦一方缺位,矛盾自然会集中到是否禁止的表层争议上。

当我们跳出是否禁止电话手表的表层讨论,会发现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对如何让科技服务孩子成长的追问。随着科技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智能设备伴随学生走进课堂。如何与这些科技产品和平共处,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合理使用科技,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长期课题。

这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既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科技,也不能放任科技干扰教育。每一次新科技产品的出现,都是对家校协同、企业责任和教育智慧的一次考验。

工具从来只是工具,唯有当家长理性选择、学校灵活管理、企业回归初心,电话手表才能褪去争议色彩,真正成为守护孩子的电子护身符,而不是家校之间的又一道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