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中国绿色工厂经验启迪世界

2025-09-02 17:09:1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华黎  

【外媒关注】巴西《论坛》杂志网站近日刊文称,几十年来,工业增长和可持续性似乎相互对立,但如今,中国的绿色工厂正努力证明二者可以齐头并进,还能将可持续性转化为一种力量源泉。

文章称,中国工厂的绿色转型并非个例,而是一场广泛的变革,正在重塑工业领域。在多个地区,工厂正在重新规划其空间,大力融入自然元素,打造更可持续、对环境更友好的环境。202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使得中国跻身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列。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20年来,这一科学理念指引中国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径。绿色工厂的建设与发展,正是“两山”理念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实践之一。

绿色工厂围绕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硬核”指标,不断推动企业在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等环节做好集约利用,成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产业链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过去10年,作为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绿色工厂是中国推动建设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的一大抓手。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工厂,到2017年启动全国性绿色工厂评选,截至目前,中国已有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已占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的20%。按照工信部的规划,到2030年,全国绿色工厂的产值将在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超过40%。

理念转变、政策支持与标准完善是中国推动绿色工厂发展的主要举措。理念层面,中国正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转向绿色发展,并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成一套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的“战略—管理—技术—文化”闭环体系。政策方面,通过直接资金奖励、税收优惠、节能减排补贴、绿色产品认证激励、绿色投资引导基金等多维度支持,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质性的政策与资金保障。标准体系上,通过实施并更新《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并针对钢铁、有色、化工、稀土等行业发布建设指南并制定实施细则,形成“通则+指南+细则”实施体系,避免出现“千厂一面”。

除了前期建设和支持,后续管理也不放松。国家按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的动态管理要求,每年将不符合要求的部分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移出绿色制造名单,确保绿色工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工厂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不仅直接驱动了节能技术、环保装备和数字化能碳管理等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还通过实施严格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环境标准,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升级,助力构建现代化绿色制造体系。同时,绿色工厂生产的高附加值绿色产品更加契合国内外市场对可持续消费的需求,有助于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培育绿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应持续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引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绿色工厂的建设和发展,是从政策制定到企业发展全流程贯彻和执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将“绿色要素”深度嵌入工业全流程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具体来看,中国经验的借鉴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顶层设计层面。中国经验表明,绿色工厂建设需结合本国实际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的制度框架。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层面。一些国际大品牌供应链链主正在将国家级绿色工厂列为供应商硬性门槛要求,发展中国家可借此趋势,积极抓住全球产供链本地化、近岸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深度嵌入全球产供链体系,加快国内产供链绿色化转型,在绿色化进程中实现产供链跃升。

三是园区建设层面。要“先诊断,后设计”,采取市场化模式稳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分布式模式推进园区建设。

四是技术革新层面。中国已经实现的系统性技术突破,可以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系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菜单式”技术支持方案,提高绿色资源转化效率,为当地绿色工厂发展赋能。

(受访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绿色经贸研究中心主任 许英明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