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动能在于创新,创新的源泉则体现在人才价值的充分彰显与全方位实现。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征为广大人才构建了更加宽广的价值创造空间和更为多元的价值实现渠道,科技创新成果的加速应用转化使得人才在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链与供应链过程中拥有更加丰富的价值表现形式。拓宽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人才价值的实现路径,不仅是对人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新变化的有效呼应,也是进一步发挥人才能动性、创造力的应有之义。 第一,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为本的路径协同。应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跨领域融合、高科技应用、持续学习迭代的复合型技能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变化方向。一方面,高能级平台是人才价值施展与放大的关键载体,实现资源要素高效聚合和精准配置有助于激活人才动能。应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协同、多主体互动的产业创新高地,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强度与汇聚匹配,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等,为人才造就世界一流、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工具箱”与“试验场”。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以实际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新体系,加速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一流的创新型人才大军。在政策层面,应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普遍设立“技能大师工作站”“内部创新孵化器”等,让顶尖人才站在价值创造舞台享有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荣誉与回报。 第二,促进效率提升与权益保障的紧密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必须以加快构建、不断完善与新业态蓬勃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权益保障网络,确保效率提升的成果体现在新质人才认定和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加快完善适应多平台用工、远程办公等多元化就业形态特点的保障机制,形成区域间、行业间相对科学统一的人才价值评价参考框架与互认机制,为人才有序流动提供科学标尺。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人才政策匹配与服务供给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水平。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对平台算法决策的透明化监管,有效保障人才在用人主体中对影响其工作分配、报酬计算、绩效评估等关键算法的知情权、协商权和救济权。在劳动安全卫生、公平合理报酬支付、职业伤害保障、休息休假权利等基本权益方面织密扎牢防护网。 第三,连接技能学习与价值实现的持续通道。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为引领,不断完善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强化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设置更多跨学科专业和课程模块,将未来产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跨区域、跨院校、跨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转换贯通起来,及时回应科技创新驱动下对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转型升级的需要。 另一方面,不断强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桥梁,提升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以具体项目定制培训内容,紧密围绕产业需要设计培养方案。 第四,统筹自主创新与开放互鉴。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才价值的涌现既要在巩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展现天下英才的创新创造伟力,又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开辟崭新价值实现平台。一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彰显新质人才力量在多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主体地位,深刻揭示智能化、数字化场景中创造性思维、复杂决策能力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产业体系、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为广大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天地中释放创新潜能、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可靠的依托。 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胸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参与国际技术标准、产业规则、数字治理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为全球发展贡献我国高素质人才的智慧与方案,推动人才这一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发挥人才交流、集聚的重要驱动作用。创新驱动作为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之一,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密切相连,新质人才队伍在提升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效率、加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人才在国际舞台中实现价值塑造提供了机遇。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