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文化何以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

2025-09-25 18:09:54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城市工作经纬交织,既在常做常新中持续演进,更与现代城市秩序与文明构建的需求目标深度契合、紧密相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与方法论,注重城市发展建设的人民主体地位。这一价值导向下,通过文化营造探索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路径,正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城市文化营造实践的治理范式

城市文化营造的目标,是以文化为系统路径,始终围绕“人的现代化”核心,通过文化重塑人城情感联结、凝聚社会价值共鸣,促进经济共生以消解效率与公平的张力,推动治理协同以破除权力博弈的困局。这一探索既为中国城市现代化提供实践范式,更向世界展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强城”的东方智慧。立足这一方向,构建该治理范式需要从四方面入手。

构建多元协同共创体系。通过跨部门、跨机构协作打破资源壁垒,开放公共服务和文化资源,破除文化数据垄断及“数据孤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文化设施运营模式,布局小而美的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深耕社区文化营造,重塑城市日常文化空间叙事,激活多元主体共创活力。

推动历史文脉与现代功能相统一。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置于全域资源配置的引领地位,通过“保护+微更新”延续历史文化记忆,植入生活功能新生态,丰富社区业态,实现传承、创新与服务功能的融合发展。依托常态化社区参与、资源盘活、更新协同等机制,孕育兼具包容性与生长性的城市文化生态。

以文化艺术促活社群与公共性。针对当前线下社交存在的多元需求适配不足、弱互动性等问题,可借助文化活动促进市民从参与者转变为共创者,进而重建社会关系网络、培育主流文化生态。强化公共文化空间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高校、文化机构、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以项目持续服务社区,形成优秀案例,助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健全价值转化与可持续机制。以场景再造激发社区经济,催化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以多元功能焕发治理效能,突破传统文化项目单一功能定位,形成自我更新的有机系统。通过艺术介入青年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缓和社会矛盾、破解社区难题,让文化营造成为社区关系的黏合剂和社会治理的润滑剂,涵养平等关爱、理性平和的社会氛围。

实现经济共生与治理协同良性互动

当前文化要素已深度渗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与各领域,将文化作为一种方法,不仅成为城市实施积极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更能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断裂风险。当前,人文湾区的城市文化营造实践已逐步显现成效,在城市间互鉴合作中走出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发展新路子。其路径正是以湾区人文精神为集体情感核心,塑造地域与时代交融的城市文化,进而构建人城共生价值共同体,实现经济共生与治理协同良性互动。

浸润地域文化实践。近年来,广东各地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差异与发展阶段,秉持“城市文化共建共享”理念,调整文化营造的重心与方法,挖掘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地方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与民生服务肌理,以差异化文化实践助推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圳坪山区以文营城,依托长守古村落保护发展机遇,推动片区集体经济转型,引进龙马社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促成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相融共生。

拓展文化共享路径。广深港澳依托平台经济与数字技术赋能,持续创新文化组织形态与传播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平台矩阵。跨媒介叙事项目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实践,如《咏春》《雄狮少年》通过传统元素现代表达实现IP创新,让小众民俗、技艺传承走向大众视野,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结合多元形式,增强了传统文化当代感染力,推动文化共创共享向纵深拓展。

提振人文经济活力。发展社区人文经济与特色文化产业,助力就业与经济多元化,以社区为单元,孵化丰富的生活化文化业态,提高就业吸纳率,通过社区文化合作社等模式,吸纳灵活就业者参与文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结构多元化和实体化注入动力。如,广州永庆坊与深圳南头古城作为历史街区微改造范例,以生态化思维、参与式治理、文旅赋能、经济反哺为路径,成为文化价值持续释放的实践标杆。

营造协同共进氛围。重视城市发展中的包容与共享,以文化为纽带,强调在合作中携手发展、在包容中彼此增益,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区域协同,都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理解与共识。粤港澳在多层次多领域因地制宜创新合作,覆盖政策、基建、产业、民生等领域,三地协同联动,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宜居、韧性、智慧人文湾区建设。

作者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