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甲店竟在动刀针?联合整治!在江苏省灌南县检察院的推动下,截至今年8月底,相关行政机关已完成全县323家登记在册生活美容机构的全面“体检”。其中,某美甲店在朋友圈宣传可以“割双眼皮”“打瘦脸针”。经调查发现,辖区多家生活美容机构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情况下,在店内开展双眼皮手术、洗文身等项目,行政机关随即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县生活美容机构展开“地毯式”排查,将群众投诉集中、风险隐患突出的场所纳入重点监管“黑名单”。(9月18日人民网) 近年来,美甲店等生活美容机构擅自开展双眼皮手术、洗文身、注射肉毒素等“动刀”项目,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细心的消费者不难在自己的生活区找到这样的店面。这些生活美容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具有行医资格,却往往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低价”“快捷”的广告,吸引追求“速美”的消费者,甚至擅自使用无证医疗器械,或通过非法渠道购入肉毒素等药品,在条件简陋、无专业资质的环境下进行操作。 生活美容机构从事医学美容项目,其风险不容小觑。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美容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实施,而生活美容机构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比如,双眼皮手术需精准切割皮肤、肌肉和脂肪,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疤痕增生、眼睑闭合不全;注射肉毒素则要求精确控制剂量和注射位置,否则可能引发面瘫、中毒等严重后果。部分机构使用的药品来源不明,可能含有未经验证的成分,甚至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健康风险。 对于这种现象,理当加大监督与打击的力度。一方面,行政机关应完善日常巡查机制,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定期检查生活美容机构,对群众投诉集中、风险隐患突出的场所实施重点监管。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应发挥公益诉讼的监督作用,通过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对拒不整改的机构依法提起诉讼,通过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打消某些人的侥幸心理,确保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很多人分不清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的区别,强化科普宣传至关重要。生活美容主要涉及皮肤护理、美甲、化妆等非侵入性服务,而医学美容则包括手术、注射、激光等侵入性操作,必须由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实施。通过典型案例,可以让公众直观了解非法医美项目的危害,提高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灌南县检察院联合行政机关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正是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让公众明白“生活美容不能代替医学美容”。 美甲店等生活美容机构敢“动刀”,监管就得及时“亮剑”。唯有如此,才能让生活美容谨守自身边界,并让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形成互补,让两者都成为安全、健康、可信赖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