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利用黄金周契机做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

2025-09-29 21:22:08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林华黎  

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即将来临,广东各地将接连掀起农文旅热潮,吸引八方来客。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深刻的产业变革和乡村振兴实践,是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县域消费市场、打造富民增收新引擎的内在要求。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目的在于用“区域协调”回应发展不均,用“文化活化”应对传统消亡,用“产业溢价”解决农业低效,用“生态变现”扭转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用“要素流动”破解农村空心化。做好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需要从资源融合、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三个方面下功夫。

资源融合夯实农文旅发展根基

农文旅融合要坚持以乡村资源为根本、农业发展为基础、特色文化为灵魂、旅游市场为导向,通过资源融合,打破资源孤岛、挖掘资源特色、形成独特竞争力。

丰富在地旅游特色。岭南文化独特性显著,拥有广府、客家、潮汕等代表性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等源远流长。要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发力,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对接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创项目和文化品牌,挖掘农文旅产业的深层价值。如推动广府的树中秋、潮汕的烧瓦塔等“粤式中秋”民俗活动与现代时尚潮流融合,丰富在地旅游特色。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广东农业资源丰富,拥有57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6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荔枝、龙眼、香蕉、菠萝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水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要深挖“特”资源、做足“特”文章,打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农业格局,延伸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体验服务、展示销售等环节,推广“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打造新型多元休闲产品体验,形成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如茂名高州市根子镇以“小荔枝”延伸“大产业”,打造荔枝主题高速服务区,成为“交农文旅商”新地标,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村集体、农民享受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

提升乡村建设品质。多年来,广东镇村联动、一体推进,镇村环境和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农文旅融合,要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从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田园风光和风貌提升、宜居环境整治和休闲生活提升等方面,探索建设未来乡村。构建乡村建设与运营长效机制,提高识别市场、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重建轻管”“建而不用”等问题。如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打造“寻猫之旅”主题圩镇,通过培育休闲性消费业态、举办文体娱乐活动等,实现南昆山度假区与美丽圩镇的联动发展。

产业融合增强农文旅发展实力

农文旅融合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通过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提升,催生产业新形态与消费新场景,提升产业发展实力。

全面改造升级传统业态。跳出“农家乐+土特产”传统模式,推动农文旅发展围绕市场与创意导向,打造一批精品项目,加快内容呈现、业务模式、消费行为、品牌IP塑造等方面的变革。将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元素融入民宿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消费各环节和旅游活动各方面,引导乡村酒店民宿集群化、梯队化发展,打造“乡村酒店民宿+”发展模式,突破淡旺季不均瓶颈。如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大力推进“路景宿”一体化开发,形成“十里一宿、一里一景”新业态格局。

跨界创新打造新兴业态。打破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的边界,与更多外部元素融合实现“化学反应”。引导特色企业、体育机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多元主体入驻乡村,发挥多元主体的新资本、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优势,破解传统业态在创意、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短板。如河源市东源县打造“糖巢创客社区”,推进“乡村创客工坊”建设,打造新业态、培育新人才。

科技赋能布局未来业态。一方面,顺应农业科技化发展趋势,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农业生产各环节,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打造可感知、可互动的农业研学、展示场景。另一方面,鼓励数字科技、先进制造企业加强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技攻关,探索打造虚拟景区、数字展览、沉浸体验、人景交互等新应用场景。

城乡融合提升农文旅发展效能

农文旅融合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化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途径,将激活乡村内生动能,使乡村从“发展的洼地”转变为“希望的田野”。

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去单个村庄或景点“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推进全域统筹、系统规划,实现规模效应和整体效能提升。一方面,实施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将农文旅发展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整合资源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农文旅产业链,擦亮主题品牌形象。如开平市围绕开平碉楼、赤坎华侨古镇推动农文旅优势资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县域统筹打造区域农文旅发展平台。如示范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创新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与农文旅融合。再一方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与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采取“飞地”“反向飞地”模式推进农文旅发展,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打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农文旅融合服务于城乡区域协调,必须着力解决“人、地、钱”要素流动不畅问题。一要激发人才活力。引导企业家、文化能人、技能人才等回归,扶持一批农业直播新农人,培育非遗传承、传统工艺、农产品经营等领域的“乡村工匠”,支持“银发专家”下乡,多渠道搭建创业兴村平台,助力农文旅发展。二要加强土地经营。有序开展县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基层政府平台公司+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方式,让农民从项目增值中分享到红利。三要畅通金融渠道。打造县域农文旅投融资平台,支持企业通过参股、托管、管理合作、品牌输出、营销协作等方式加入乡村特色产业投资运营,创新金融产品。

吴志才: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涛: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4FGLB09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特别委托项目(GD24WTCXGC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