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成效几何?

2025-09-29 21:21:49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林华黎  

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五年间,党中央扎实推进金融治理体系重塑,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执行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实现双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民生改善获得坚实的金融支持;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的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回应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更加坚韧的金融动能。面对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局势,中国金融业不断提升风险防控和跨境管理能力,构筑了主动塑造而非被动适应的战略格局,为“十五五”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治理体系重塑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十四五”时期,中国全面重塑金融治理体系,是金融体制改革中最具标志性的成果之一。首先,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体制和监管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2023年,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设立,加强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进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实现金融监管体系的整体性重构,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的“五大监管”,推动监管能力整体跃升。

通过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中国金融治理在顶层设计和制度执行上形成前所未有的合力:一方面,制度的稳定与权威为经营主体提供可预期的环境,减少监管套利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了市场运行的透明度和信心;另一方面,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稳健有序的金融治理体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有效维护了系统性金融安全,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创造了制度条件。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质效双升

“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政策实施和传导机制更加有效,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并指出金融系统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其中,尤其是在科技金融领域,政策框架持续健全,提升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能力,满足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方面,成果同样显著——“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的年均增速均超过20%,中国已在“十四五”期间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

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结构优化的方向也逐渐明确。自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举措,及时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社会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质效的提升显著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动力,为未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高水平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跃升

“十四五”时期,中国在稳步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也取得诸多实质性突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各金融管理部门,有序推动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拓展了沪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便利更多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显著提升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实现新的跃升。通过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币清算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离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市场对人民币的内生需求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5月31日,中国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已成为中国对外收支的第一大结算货币,并跃升为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这些成就表明,“十四五”时期,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而对于国民经济而言,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跨境结算和投融资的自主性与安全性,有助于降低企业汇率成本和跨境交易风险,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长期资本流入,形成开放与稳定的良性互动。(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